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积极转型 推动能源结构趋绿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积极转型 推动能源结构趋绿

来源:人民日报2023-01-19 09:41

  清洁能源装机占比65%,清洁能源电量占比59%……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粤港澳大湾区全力推动能源生产清洁化、能源消费电气化,能源结构趋“绿”。“粤港澳大湾区已初步建成清洁能源消纳比重最高的世界级湾区电网。”南方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孟振平说。

  扩源绿色电力,清洁能源装机占比65%

  黔桂边界,南盘江畔,雷公滩上,一座引水式水电站屹立于峡谷之上。这是西电东送南路工程第一个电源点——天生桥二级电站。

  1993年1月,南方区域西电东送从这里出发,由500千伏天广一线送往广东。此后20年,来自滇、桂、黔源源不断的水电,翻越大山直抵南海之滨,不但为广东省的经济增长解了“能源之渴”,而且加速了广东能源清洁化转型的步伐。

  “要实现大量远距离的电力输送,输电技术是关键。”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李立浧说,南方电网组织超高压、特高压输电技术联合攻关,历时十余年陆续攻克多项世界级难题,掌握了交直流并联电网远距离大容量输电技术。

  如今,南方电网公司已建成“八交十一直”19条50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的西电东送大通道,其中18条落点广东,累计送电量突破2.9万亿千瓦时。

  除了水电,广东省的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也快速发展,绿色电力不断扩源。

  在阳江市沙扒镇海域,一架架风车延伸向大海深处。这是我国首个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的海上风电项目。从汕头南澳到湛江徐闻,沿着40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一个个海上风电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2021年,广东海上风电新增投资超700亿元,新增海上风电接入总量占全国近1/3。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风、光、水、核、气等清洁能源总发电装机超过6600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65%。

  保障应发尽发,扩展清洁能源消纳空间

  “配合西部水电消纳,拟从1点至7点增送西电。”2018年8月6日,因来水突增,西部水电发电量增加,凌晨1点,南方电网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下发紧急指令。

  “马上核算省内电力平衡情况,评估系统有关风险。”值班调度员杜江接到指令后立即行动。通过调整火电机组出力,顺利实现增送任务,避免了“弃水”。

  这样的场景已经是调度的常态。南方电网公司副总工程师刘映尚介绍,早在2018年,南方电网就发布清洁能源调度操作规则,明确在不影响电网安全稳定的前提下,优先安排水电、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上网发电,从制度上保障新能源机组应发尽发。

  优先安排的前提是精准预测,而新能源功率预测是一个难题。

  “近年来,我们持续开展技术攻关,升级改造了气象系统,开展风、光多时空尺度精确预测与优化调度。”南方电网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水电及新能源处经理王皓怀说,2022年6月,南方电网新能源调度运行管理平台上线运行,全面梳理接入全网的近800家新能源场站信息、2万余个发电单元,提前预判来风、来水、日照形势,合理安排运行方式和检修计划,实现了多发电、多送电。

  周期更短、频次更高的跨区跨省份电力交易,也为新能源在更大范围内消纳提供了市场化手段。2022年7月,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启动试运行,让清洁能源企业在应对新能源发电的随机性、波动性、间歇性时有了更多腾挪空间。目前,广东全省24个海上风电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装机总容量约790万千瓦,实现全部消纳。

  多措并举“用好电”,引导低碳生产消费模式

  南海之滨,大亚湾畔,国家级石化产业区内,机器轰鸣、车辆穿梭,每年有2200万吨经过精炼的油品和220万吨乙烯从这里销往世界各地。

  “为满足园区内企业购买绿电的需求,我们编制了绿电推广介绍内容,对服务相关企业的专属客户经理进行业务培训,帮助有需求的企业购买绿电。”南方电网广东惠州大亚湾供电局党委书记、副总经理林明喜说。

  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参与绿色电力交易的售电侧市场主体超200家、成交绿色电量达38.3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碳排放约293万吨。

  除了绿电交易,南方电网还大力推进新电气化,推动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运用电能替代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目前广东累计完成电能替代电量超过1000亿千瓦时。

  广汽埃安工程电力系系长高范铭介绍,公司在2022年底建成并投运自研电池中试线项目,投产后每月实现电能替代电量约10万千瓦时,预计每年可节约能耗成本约175万元。

  为更好地推动电能替代,引导低碳生产消费模式,南方电网广东广州供电局结合广州市产业链长制,梳理相关产业链条,聚焦动力电池、超级充电等,服务广汽埃安、时代广汽等企业生产核心装备实现电能替代,并联合相关市场主体规划建设超大功率电动汽车充电站,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粤港澳大湾区能源消费的底色绿意更浓,单位GDP能耗稳步下降。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超40%,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万元GDP能耗仅为0.21吨标准煤。(本报记者 陈伟光 罗艾桦 程远州)

[ 责编:张慕琛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倒计时2天!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分论坛即将举行

  • 多项数字技术解码“兵马俑军团”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要为“年纪尚小”的新职业破解“成长的烦恼”,不仅要完善新职业的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还要有能跟上步伐的教育培训和职业培训,为新职业从业者提供支持政策,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以更好的保障制度、更强的身份认同感、更完善的培养体系为新职业就业者提供更广阔、更精彩的发展舞台,让他们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也为创新创造的活力涌动持续贡献力量。
2025-09-11 09:39
宋美珍是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的棉花研究专家。2012年起,她和团队将目光瞄准新疆的棉花种植,成为当地棉花研究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
2025-09-10 10:09
“十四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总体规模稳居全球制造业首位。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印证着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2025-09-10 09:47
9月9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前夕,记者跟随首钢媒体探营团,走进北京首钢园,提前探访服贸会的精彩内容。
2025-09-10 09:40
9日10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10 09:39
光明日报北京9月9日电 记者李春剑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自2021年全国机器人标委会成立以来,我国已发布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126项,另有41项正在研制。近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和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火爆“出圈”,相关产业发展引起各方热议。
2025-09-10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