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建起优质田 增产信心足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建起优质田 增产信心足

来源:人民日报2023-01-11 09:34

  核心阅读

  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江西省上高县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改良土地质量,提升地力,促进粮食增产增收。如今,智能化软硬件设施在上高县推广使用,科学种田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促进管理成本持续降低,种田效益不断提升。

  元旦刚过,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塔下乡长山村的种粮大户,55岁的艾小正心情不错,吃完早饭就下地察看。记者纳闷,冬闲的田里还能种什么?跟着老艾来到收过稻子的田里,只见一片青绿的幼苗在冬日的暖阳下随风摆动,生机盎然。

  “这是种了什么?”“花!”老艾笑呵呵地说,“这花是红花草,又叫紫云英,春天一开花,远远看去像一片紫色的云海。它的根能固氮,提升地力,有助于水稻增产。”

  在长山村,老艾带着记者,揭开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地力提升、粮食增产的奥秘。

  耕种更便利 稳粮底气足

  “老艾!忙呢?”平整宽阔的机耕道上一辆摩托车正由远及近,原来是村里的“田保姆”严云方。听到招呼声,正在田里溜达的老艾停下脚步,拍了拍身上的土,高兴地迎上前。

  “去年收成不错吧?”“老严,还真别说,去年虽有旱情,我的田不仅没受灾,亩产还提高了几十斤,多亏了这高标准农田。”

  老艾所说的高标准农田,如今已遍布长山村。2022年,他一口气流转了600多亩,一年下来赚了20多万元。

  搁以前,老艾想都不敢想。“从前这儿的水稻田,像蜘蛛网,到处是‘插花地’,该排灌的时候,进水没渠,排水没沟,只能漫灌。遇上旱天,放不了水;逢到收割,机器进不来。辛辛苦苦种一年,却赚不了多少钱!”说起从前,老艾和记者吐起苦水。

  严云方接过话茬,告诉记者,长山村附近属于丘陵地,地形崎岖,地块破碎。过去,村里灌溉多用土沟,渗漏严重,土壤肥力下降。老艾一直靠种地为生:“说实在的,曾经也想出去打工。”

  “前些年,村里有像老艾一样想法的人不少。种多了忙不过来,种少了又不划算,外面的种植大户也不愿意来种,村民种地的积极性不高。”长山村党支部副书记曾晓娇坦言。

  2019年,长山村开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平整土地、建设沟渠和机耕道成为重点。“仅建设灌渠就投入355万元,共建设引水渠约3万米,排水沟近4万米,建设主机耕道近4000米,入田支路近2.7万米。”曾晓娇说。同时,项目成立施工管理队伍,对工程建设“线上线下”进行全程监管与指导。制定验收评比方案,根据评比细则进行评分排名,奖先惩后,大力推进施工进度。

  2020年,老艾流转的地从150亩增加到300亩,其中仍有30亩属于未改造田。就在当年,老艾发现,每亩高标准农田的收成比未改造田多了不少。“从2021年开始,我流转了600多亩,全都是高标准农田。”老艾说。

  “有了机耕道,农机直接开到田里撒欢儿,种地轻松多了。”老艾和记者算起账,每亩地可以省去人工费220多元,亩产由过去的50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570公斤。

  几年下来,在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下,长山村累计投入约735万元,全村2700余亩稻田全部建成了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涵盖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田输配电、农田监测信息等工程,通过水、土、田、林、路等综合治理,大幅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土地机械化耕作水平和产出效益。

  养好贫瘠地 保量又保质

  改善高标准农田生产条件,保护农田生态很关键。

  自2018年江西开展稻油轮作休耕试点以来,每年冬天,当地选择种植油菜的农户越来越多。油菜能榨油、能观光,还能有助恢复地力。今年,老艾不仅种了200亩油菜,还种了150亩红花草。“江西的土地多是红壤,反复耕种,土壤酸化板结。前些年,稻米的产量、质量都在下降,而红花草的根能固氮,种花是为养地。”上高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李小毛解释。

  老艾对此深有体会,前些年,自家的水稻秧苗容易倒伏、僵化、矮化。为了增加产量,大家盲目追加氮肥。但化肥带不来优质,反而造成了重金属超标。收来的晚稻,拉到粮站,本想卖个好价钱,却被告知不达标。无奈之下,老艾添了两台抽水机,来年学着村民抽水晒田“透气”,费事费时,产量依然不见增。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要让耕种更便利,还要从源头上让贫瘠地得到休整。“我们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初期就做了准备,进行表土剥离及客土回田,并进行深翻土,把杂草种子、害虫翻到地底下。”李小毛说。

  深耕后的土壤如何养护?先来点“酸碱不良套餐”——石灰加土壤调理剂,调酸碱度。“技术人员每年都会组织培训,并上门来指导,引导大家往地里撒石灰。”曾晓娇说。2022年,通过监测,老艾的地pH值从2019年的5.8提升到2022年的6.7,其他肥力指标也有不同程度提高。

  光调酸治标不治本,要确保地力持久。要想红壤不复酸,还要有科学合理的“营养套餐”——加绿肥。如今,老艾农田所在的示范区内,种植的油菜、红花草种子及飞播服务,全部由政府无偿提供。“2021年以来,县农业农村局每年投入资金,免费为农田提供堆肥,既提升土壤肥力,还十分环保。”曾晓娇说。

  近年来,上高县政府每年投入900多万元,在包括塔下乡在内的15个乡镇10万余亩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示范区内施撒有机肥,另外每年投入100多万元在示范区内种植绿肥。“这些都对地力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上高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陈小云说。

  智能化助力 增产促丰收

  “以前靠锄头、靠经验种田,如今又多了科技手段帮忙。”这几年,老艾已经逐渐树立了科学种田的理念。

  说话间,老艾掏出手机,给记者展示一款名叫“江西省测土配方施肥系统”的小程序:“你看,在手机上点一点,输入作物品种和期待产量,系统就能针对性给出多种施肥配方,频次、剂量一目了然,既省心又省力,有问题还可以在线咨询专家。”

  目前,“江西省测土配方施肥系统”小程序已经由最初的单一施肥方案查询,扩展到作物营养拍照诊断、查找供肥网点和施肥服务查询等五大功能,还能通过微信在线联系专家志愿者,咨询种植养殖技术难题,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这款小程序已在江西全省得到广泛运用。

  为配合测土配方施肥的开展,上高县还在全县设置了耕地质量可视化监测点53个,覆盖所有乡镇。“通过监测点的实时数据,随时了解附近地块土壤的温度、湿度、酸碱度等指标,以便第一时间告知农户。”李小毛说。

  当前,上高县全县耕地质量等级由2019年的5.4变为当前的5.1,提升了0.3个点。

  除了测土配方施肥,自动化育苗、插秧和收割,虫情监测,无人机植保等智能化手段也已走进田间地头,多措并举使地力变肥沃,粮食产量持续提升。

  据了解,上高县通过多种措施进行地力提升改造后,亩均节约成本70元至150元。

  近年来,江西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622.7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4.3%。2022年,全省粮食产量达430.4亿斤,连续10年稳定在430亿斤以上。

  最近,听说村里还准备流转出部分高标准农田,老艾激动了好一阵子。“我还要扩大种植规模。”站在田间,老艾满怀期待。(本报记者 王 丹)

[ 责编:张慕琛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倒计时2天!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分论坛即将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要为“年纪尚小”的新职业破解“成长的烦恼”,不仅要完善新职业的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还要有能跟上步伐的教育培训和职业培训,为新职业从业者提供支持政策,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以更好的保障制度、更强的身份认同感、更完善的培养体系为新职业就业者提供更广阔、更精彩的发展舞台,让他们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也为创新创造的活力涌动持续贡献力量。
2025-09-11 09:39
宋美珍是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的棉花研究专家。2012年起,她和团队将目光瞄准新疆的棉花种植,成为当地棉花研究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
2025-09-10 10:09
“十四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总体规模稳居全球制造业首位。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印证着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2025-09-10 09:47
9月9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前夕,记者跟随首钢媒体探营团,走进北京首钢园,提前探访服贸会的精彩内容。
2025-09-10 09:40
9日10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10 09:39
光明日报北京9月9日电 记者李春剑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自2021年全国机器人标委会成立以来,我国已发布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126项,另有41项正在研制。近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和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火爆“出圈”,相关产业发展引起各方热议。
2025-09-10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