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重塑营商生态 厚植投资沃土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重塑营商生态 厚植投资沃土

来源:经济参考报2023-01-05 09:39

  总投资超120亿元的联顺绿色生物医药产业项目在黑龙江建成投产;总投资超300亿元的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在长春开工;华晨宝马宣布斥资约100亿元在沈阳建设全新动力电池项目……

  刚刚过去的2022年,黑土地上重磅投资不断。市场投下“信任票”,折射出的正是东北营商环境之变。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东北三省牢牢抓住改革的牛鼻子,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在优化营商环境上持续发力。

  市场呈现新气象

  过去一年,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三重考验,东北三省顶住压力,经济运行企稳回升,市场呈现新气象。

  新投资逆势而来——

  300余个项目,签约总额近5000亿元,2022辽宁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亮出成绩单;黑龙江省振兴发展合作交流大会上,118个项目签约落地,总投资额超1500亿元;长春举行的第七届全球吉商大会,集中签约69个项目,签约金额超660亿元。

  过去一年,一批外资企业继续在东北投资扩产。“市场的嗅觉最敏锐,反应最直接。”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认为,面对诸多不确定因素,民资外资纷纷选择布局东北,一定是因机遇而来。

  新项目接续开工——

  隆冬已至,东北户外虽滴水成冰,产业园区,项目施工却热火朝天。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建设正酣。作为奥迪品牌在华的首个纯电动车型生产基地,项目仅用5个月,便完成从破土动工到暖封闭,比原计划足足提前一个月。“抢在极寒前实现暖封闭,车间内的施工就能全速推进。”该项目基建负责人刘冬林说。

  冬季不停工,是东北各地抢时间、拼效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新动能不断涌现——

  新年伊始,位于吉林长春的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里,科研人员正加班加点工作,该企业的第四代卫星研制技术已进入关键攻关阶段。就在上个月,由长光卫星自主研发的“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又有5颗卫星进入太空。迄今为止,72颗卫星在轨组成了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亚米级商用遥感卫星“天团”。

  曾经“工业一柱擎天,结构单一”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新动能日趋强劲。2022年前三季度,辽宁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7%,吉林省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9.8%,黑龙江省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7.5%……东北各地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科研院所密集优势,持续推进航天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医药制造等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

  改革营造新环境

  投资升温、项目落地、创新集聚的背后,是东北三省直面营商痛点、改革难点、市场堵点,在优化营商环境上下了功夫。

  刀刃向内,自我革新。

  2022年9月,吉林省华腾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收到政府相关部门转来的120多万元欠款。“问题反映上去,很快就有了结果。”公司业务经理吕洪水说,陈年旧账解决了,创业干事的信心也回来了。

  重塑营商生态,敢于刀刃向内是关键。吉林建立五级书记抓营商环境工作机制,畅通公开电话、“互联网+督查”等营商环境问题反映渠道,针对企业群众诉求,现场督办,协调解决。辽宁持续开展营商环境监督行动,并向社会公开查处结果。黑龙江提出领导干部包联企业制度,构建政企沟通平台,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改革深入,制度创新。

  长春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秩序井然。办理开办企业手续只需2小时,工程建设项目标准地实现“拿地即开工”,政务服务事项承诺时限压缩至总法定时限的77.8%……

  东北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突破口,持续深化改革:

  ——办事不求人,以“硬约束”抓“软环境”。吉林省法院系统开辟涉企诉讼绿色通道,组建112个专业审判团队,保障涉企案件公正高效办理。

  ——审批不见面,数字赋能“一网通办”。辽宁省级政务办理全部实现“一网通办”,多地开展不见面审批改革试点。

  ——办企更便利,推进“证照分离”全覆盖。黑龙江省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探索“一业一证”等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新途径。

  推动转型,革故鼎新。

  松花江畔,吉林化纤生产车间机器轰鸣。这家东北老牌企业,近年来将生产重心调整到新材料领域“黑色黄金”碳纤维产品。去年,吉林省碳纤维重大科技专项实行“揭榜挂帅”,吉林化纤参与了13项课题中的7项,共计获得资金支持1300万元,切实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司晓帅 汪伟 杨思琪)

[ 责编:张慕琛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福建舰开展入列后首次海上实兵训练

  • 香港举行“体育力量 闪耀香江”大型无人机表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