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培育劳务品牌 做大富民产业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培育劳务品牌 做大富民产业

来源:人民日报2022-12-06 09:05

  核心阅读

  近年来,重庆市云阳县大力发展“云阳面工”劳务品牌,统一品牌标识和生产标准,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

  夜里3点,农贸市场里一个云阳面工的鲜面坊,早已是灯火通明。搅拌、和面、压面、切割……天还未亮,一根根鲜面被打包完毕,装上配送摩托车,从云阳人的面坊,送往各地面馆。

  自上世纪80年代起,云阳人背着行囊和传统面机外出以面条加工为生。今天,云阳人开办的家庭作坊和加工厂已遍布各地,云阳面业年产值600多亿元,占鲜面销售市场的70%。

  近年来,重庆市云阳县大力发展“云阳面工”劳务品牌,带动就业20余万人,占全县劳动力人口近1/4。

  注册品牌商标

  促进规范发展

  “我们云阳面工能有今天,全靠这一个不起眼的面机。”说起云阳面工的发展史,云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科科长崔作明颇为感慨。

  80年代,以江口、鱼泉、沙市一带为代表的云阳人在外地务工时,发现以面食为主食的北方,当地却少有面条加工坊,居民大都食用自己加工的手工面。

  而彼时的云阳面工已经大量使用压面机,通过手摇转动,将和好的面碾压成片状,然后经压面刀切割成条状……面条制作进入半自动化生产模式,省时又方便,这让云阳人嗅到了商机,在云阳的鱼泉、江口等地,不少青年开始购买面机外出开面坊。

  “云阳面工凌晨两点多就要起来开始做面,5点钟就要开始往邻近面馆送。一辆小小的摩托车上又载货又载人。”崔作明告诉记者,就是这样昼夜颠倒的作息,吃苦耐劳的云阳面工们将生意越做越大,初步形成了“云阳面工”劳务品牌,也成就1辆三轮车、1对夫妻、5袋面粉,3个月就变成万元户的传奇。

  早期外出闯市场的面坊老板们,挑起了传帮带的大梁。通过父带子、师带徒等方式,把家乡的面条机和加工技术带到外地。在一代代面工的摸爬滚打、口传心授下,挂着“重庆鲜面条”“川东切面”等招牌的鲜面坊在各地发展起来。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有品牌才有标准、才有竞争力。”云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向青松告诉记者。为此,云阳按照“政府搭台、市场唱戏”的思路,注册“云阳面工”特色劳务品牌。

  “下一步,我们还将尽快研究建立鲜湿面行业标准,提高行业标准化水平。”向青松告诉记者,政府引导云阳面工中有影响力的从业者,牵头成立了云阳面业协会,统一设计品牌标识、统一产品生产标准、统一规范市场竞争,实现面业发展组织化、规范化、规模化。

  同时,云阳县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等渠道,采取劳务输出、就业转移等方式,鼓励有一定制面技能的贫困群众到相关地区创业就业,进一步推动了云阳面工在各地发展。

  如今,云阳人已开办面条加工企业5.6万多家,从业人员20多万人,占云阳县劳动力总数近1/4。

  培训劳动技能

  帮扶群众就业

  接到母亲的电话时,今年44岁的何希洪正在广东东莞某玩具厂流水线上做组件。年过七十的母亲重病,没法照料正读高中的女儿,希望夫妻二人能回云阳。

  何希洪有些犹豫,如今夫妻二人一个月能攒4000多元。无技能无学历傍身,回家乡后,谁来赚钱?

  一筹莫展时,重庆市五一技师学院云阳教学点副校长唐益祥找上了门。原来云阳县人社部门针对贫困户举办面工培训班,培训内容有鲜面加工、特色面加工、中式面点制作等。培训学校不收培训费,还免费提供食宿,何希洪立刻报了名。

  在重庆市五一技师学院,培训班面工师傅从每一个制作环节开始教,搅拌、加料、和面、压面、煮面……搭配学校各式制面用具,何希洪很快便熟练掌握了面条制作的各道工序。

  20天培训结束后,何希洪顺利通过考评,取得了重庆市云阳面工职业技能培训合格证书。如今,何希洪夫妻二人就在云阳县城持证上岗开起面馆,一个月能赚近1万元。

  “为了切实提升面工技能,人社部门全程跟踪教学过程,落实三方机构开展技能鉴定评价。”向青松表示,未来还争取将云阳面工纳入国家专项技能,制定职业技能标准,提高培训层次,为云阳面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我们还定期举办云阳面工职业技能大赛,选拔面业制作大师。”日前,由云阳县总工会、县人社局、云阳面业协会承办的“云阳面匠”职业技能大赛圆满落幕,近百名制面技术工人的高超技艺展示了云阳面工的新形象。

  “面业加工经营成本低、收入稳定、方式灵活,能帮助困难群体就业创业打下技能基础。”向青松告诉记者,2019至2021年,云阳县开设面业加工培训班50余期,培训脱贫人口近4000人。

  升级制作工艺

  增强竞争实力

  自80年代起,云阳面工用面机创造出辉煌。然而,现代化产业竞争更加激烈,国内面业生产巨头持续拓展市场,云阳面工面临着全新挑战。

  “云阳面工工厂化的生产企业比例较小,大多数是小规模家庭作坊,集中在各地农贸市场,按前店后厂的模式经营。”向青松告诉记者,要把云阳面条产业做大做强,为云阳面工提供产业支撑,就不能只依靠一台小小的面条机。

  技术升级势在必行。“我们提出了就业创业五年行动、万人返乡百亿创业等计划,鼓励面业成功人士返乡创办加工企业,带动本地群众就业。”向青松说。

  云阳面工鲜面只能现吃现做,挂面含水量低更易于储存运输。因此,从鲜面到挂面,成为升级到规模化生产的云阳面工的共同选择。

  2003年,云阳县政府创建了返乡园,并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吸引在外创业成功的面工回乡反哺。2008年,面工冯小艳返乡创业,从小设备到万吨加工智能化,目前已发展成总投资3900万元,集种植、加工、销售、仓储服务、“三农”服务一体化的民营企业,年产值6000多万元。

  无独有偶。作为首批外出打拼的云阳面工,陈绍全2016年受云阳政府邀请返乡创业。走进重庆陈大毛面业发展有限公司工厂,一套全自动的机器平稳高效运转,经过和面、压片、切条、截断多道连续性的工序后,小球藻面、益生元面、富硒面、辣木面……各种添加不同营养元素的面条源源不断生产出来。

  “为了提升竞争力,我们联合西南大学食品科学院等院校,研发了菊芋面、小球藻面等各种新产品。”陈绍全告诉记者,“还引入全自动流水线,以往每小时只能产300斤左右的面条,如今每小时可产1吨至2吨不等。”如今,陈绍全每年平均投入100万元搞研发,建设备、提工艺,现在年生产能力2万吨,带动本地群众41人就业。

  近年来,云阳县培育出3家产值及销售过亿元的加工企业。云阳面工们回家乡开办工厂,为本地群众带来不少就业机会。

  “以前在外地工地做散工贴补家里,如今在家里就能赚到钱了,工厂也比工地轻松。”重庆陈大毛面业工厂工人熊孟琼一边给面条打包装,一边告诉记者。她已经到厂里工作3年多了,每个月有4000多元工资,休息日还可以照顾两个女儿,实现赚钱顾家两不误。

  云阳县还积极推动企业同高校、科研院所等建立合作关系,对传统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进行全方位改造升级。“我们与河南工业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在云阳建立了‘中华面食研发基地’,开展科技攻坚项目,提升云阳面条产业市场竞争力。”向青松说。

  目前,云阳面业加工正逐步成长为全县经济支柱产业、就业创业民生产业。(本报记者 王欣悦)

[ 责编:张慕琛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宁夏南华山首次发现新记录植物种

  • 直击“锋刃-2025”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巅峰”比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机语言交互的“温度”,其核心在于能否实现情感共鸣、文化适配与价值传递。语言不仅是信息符号,更是心灵沟通的桥梁。为冰冷的代码注入人文温度,需在技术突破与设计理念上双轨并进。
2025-07-17 04:30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团队,基于海洋沉积物中的黑碳记录,重建了过去30万年以来东亚北部的古火演化历史,结合欧洲、东亚、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区域的记录以及考古遗址大数据,发现现代人类大规模用火始于约5万年前。
2025-07-17 04:30
在飞行器大家庭中,有一类特别的成员——翼伞。它们没有刚硬的机翼,却凭着一片巨大柔软的“翅膀”,借助风力优雅地翱翔于天际;它们结构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空气动力学的精妙智慧。翼伞是融合古老降落伞原理与现代智能科技的独特柔性无人飞行器,包含翼、控制系统、负载,如果加上推力系统,就可化身为伞翼无人机。
2025-07-17 04:30
近年来,移动电源行业呈现出较为迅速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移动电源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
2025-07-17 03:55
由该院枸杞科学研究所联合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编制的《枸杞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获得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通过。
2025-07-17 04:00
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单细胞水平上成功解密了拟南芥叶片衰老的过程。
2025-07-16 10:44
不只是产量最大,“深海一号”大气田还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7-16 10:42
我国正研制《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该标准是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从“样板间”走向宏大队伍的基础。
2025-07-16 10:39
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应急管理部指导各地加强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队伍建设,开展广泛培训,目前总人数已达115万人。
2025-07-16 10:25
为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2025-07-16 10:23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2025-07-15 04:10
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人工智能关键硬件与开源软件储备不足、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率偏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问题。
2025-07-15 04:10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
2025-07-15 02:55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海底地震仪,是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在那儿!”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
2025-07-15 02:55
老北京人都知道,居家过日子,买剪刀要买王麻子的,吃腐乳要吃王致和的,穿布鞋要买内联升的…… 这是为啥?因为人家的这些物件,得劲儿呗!为啥得劲儿?匠心所致也!
2025-07-15 02:55
从27岁到60岁,33载深蓝搏击,马远良实现了中国航空声呐从无到有、从追赶到并跑乃至局部领先的壮举。
2025-07-14 08:49
何熙昱锦也表示,脑机接口技术涉及芯片、传感器、算法、应用等多个环节,需要上下游企业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2025-07-14 08:45
在论坛签约仪式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埃及等国家共签署12个数字经济合作项目,涉及跨境电商、智慧城市等领域。
2025-07-14 08:45
天然铀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能源矿产,铀资源勘查采冶位于核燃料循环体系的前端,是核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2025-07-14 08:42
这条从技术突破、场景深耕到生态协同的融合路径,正强劲驱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迈向高质量跃升。
2025-07-14 08: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