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天地造化,山水得名。厦门天竺山,原夕阳山借“天竺”赋名。这里交通便捷,生态环境优美,是一个充满闲情逸致的好去处。
这里还曾是抗清名将郑成功打败清将陈锦的古战场,每年的农历7月20日至24日,盛大的祭祷、朝拜活动在这里进行。活动持续数天,参加的人群络绎不绝,热闹无比。相传,当年唐宣宗李忱曾途径此地留宿,唐朝国师黄蘖曾在此坐禅修炼,天子、国师之尊驾临,民间便演绎出真寂寺、浴龙池、拴马石、禅师洞等系列动人传说。
如今,这些传说连同那湮灭在历史烟雨中的寺宇楼台,隐迹于山水深腹,非曲径幽探,鲜有人知。
红色理论与天竺山交相辉映
认识天竺山,非因其景,而是依势傍山的市委党校。
若说当年天子在此静坐思读、国师坐禅修炼,是为个人向内的修行,那掩映在绿树丛荫之中的红顶白墙,无不宣示着党校姓“党”的本质属性和主旨存在,也标定着她积极主动传播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追崇和价值取向。
市委党校1956年4月在“海上花园”鼓浪屿上成立,后搬迁至思明区湖滨北路的市政府附近,辗转多地后,在2010年来到天竺山脚下。
占地面积203亩的校区,园林式生态型建筑风格,规划建设有教学科研、生活服务、文体活动、行政办公四大功能区。这所集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和市社会主义学院三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学校,现有专职教师43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22人,博士研究生25人、省高层次人才1人、市拔尖人才2人、市高层次人才3人、40岁以下教师的学历都是博士研究生,每年培训各类干部超过1万人次,为厦门经济特区建设迅猛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改革创新、担当作为的生力军。
校园内6.9万平方米的园林景观休闲场地,漫步校园可以看到黑天鹅、清宵带露的睡莲、争相怒放的三角梅、娇艳欲滴的鸡蛋花。校园外东西走向的马路平坦而宽敞,两头直达天竺山森林公园的东、西门。还可以拾阶天竺山东门,探访真寂寺,或者是徒步纵贯天竺山森林公园。
红色的理论,翠绿的天竺山,二者交相融合,互为辉映,写实了这片土地上的美好图腾。
乡村振兴激活发展源动力
市委党校周边有一条木质结构的文化长廊,幽雅而宁静,行走其中可欣赏到驻地乡村振兴的硕果和文化传承。
市委党校熊教授说,刚搬来时,周围一片荒凉,想着好端端的从大城市掉进了山沟沟,但党的创新理论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动力,几年间,地铁2号线呼啸而来,岛内外瞬间可达,山与海伸手可握。驻地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变化让他惊叹不已。经过几年时间,他已深深地爱上了美丽的东孚乡村。
党校青才班学员、驻地东孚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徐济春,用他文艺青年的笔调,写了一本厚厚的乡村振兴言情诗集——《心若苔花》,写满了他在基层工作六年的热血青春,他参与乡村振兴建设“三个春天”的点滴事迹和美丽心情。
他说,东孚街道与市委党校和厦门大学开展深度合作,组建了5支乡村振兴高校青年志愿服务队,有效衔接高校专业、人才、文化等优势。
后坑过云文化馆、莲花百姓院子、东埔中国玛瑙第一村,已成为党校学员新时代基层民主治理能力现代化现场教学基地。
先后还引进九七华夏、云趣文旅、三山叁、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等具有专业背景的陪伴式乡建乡创队伍,开展团队驻村服务。
“休闲过坂、寻香洪塘、汤乡莲花、匠心东埔、友好山边、耕读寨后、人文凤山”,东孚街道的七个保留村居,已基本形成各具特色产业联动发展格局。
街道已推开了2.0版的“三个春天计划——万企兴万村”,见福、元初食品、海澳石油、欧森研学、玖瑞文化、锦熹陶瓷等企业纷纷入驻助力乡村振兴,2022年“做给农民看”,2023年“带着农民干”,2024年“帮着农民赚”,全面提升乡村振兴工作。
东瑶文创,是赤土社乡村振兴引进的第一只凤凰,这家藏在村里的陶瓷艺术馆开启了一个另类的乡村振兴模式。总经理陈皋谈到:“东瑶窑曾是海上丝绸之路闽南陶瓷窑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受乡村振兴政策的吸引,我来到东孚,希望能把东瑶窑的品牌重新打响。”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欧阳修小家独院的“山水之乐”,如今在天竺山有了全新的诠释和演绎,它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样本,飞入每一户寻常百姓家。
“一山一水一方田,一花一泉一玛瑙”,东孚的振兴,见证了乡村的美丽和生活的美好,更见证了百年大党一直秉持的初心使命。
山水无言,民心可鉴。致诚守护,拱若北辰!(陈向辉 徐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