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好风景带来好前景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好风景带来好前景

来源:人民日报2022-09-09 09:38

  原标题:村庄换新颜 宜居又宜业

  核心阅读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是农民群众的深切期盼。10年来,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从家家美到村村美,村容村貌更好了

  四方庭院利落整洁,花坛菜圃葱葱郁郁,农具杂物摆放有序。河北省邱县后段寨村村民赵兰霞家的小院,温馨恬静。“拾掇得干净,咱住得舒心。”赵兰霞说。

  作为美丽庭院示范户,赵兰霞在小院里花了不少心思,“里里外外每天清扫一遍,犄角旮旯、门窗灶台都不漏掉。小院里还垒了花池,养花种菜,好看又实用。”

  打造美丽庭院,学问不少。不久前,邱县妇联邀请家政专家来村里开课,赵兰霞赶紧报名。“没想到,收纳的门道这么多。”说起学习心得,她打开话匣子,“物件得按功能分类,随拿随放;收纳盒尽量用透明的,东西找起来方便。一番收拾下来,家里不仅整齐了,还变宽敞了。”

  一座座美丽庭院,连成一道亮丽风景线。近年来,邱县通过示范引领、专家授课、群众评比、微信晒图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动起来,让家家美起来。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创建美丽庭院2236户、精品庭院1027户。

  美丽庭院事关群众幸福生活。10年来,各地乡村美丽庭院创建不断推进,院里院外更美丽,生活方式更卫生。“可以说,环境整治改变了农民的卫生观念,改出了农村生活新貌,树立了农村文明新风。”国家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洪天云说。

  家家美更要村村美。10年来,全国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村庄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

  臭水沟变成小公园,见证了山东省诸城市西王门社区西王门村的变化。“过去一到夏天,这里味道难闻、蚊虫乱飞,大家都绕道走。”村民王秀云说,“改建成小公园后,大家伙都爱聚到这儿乘凉聊天。”

  王秀云细数村里的变化:“村道硬化了,天天有人扫。家里改厕改水,污水不再乱排乱流。装了路灯、建了广场,环境越来越好。”

  “哪里脏乱差,我们就清扫哪里。”西王门社区党委书记鞠新卫介绍,“划分卫生区,设立网格长和保洁员,垃圾有人管;污水管网接上了城镇管网,污水有地排;补上交通道路、电力通信、文体设施等短板,群众生活更方便。”

  整治环境,更要发动群众主动参与。“每天上街走走,扫扫树叶,捡捡垃圾,既能锻炼身体,又净化了环境。”村里的志愿者刘红说。

  “为了让更多村民参与村容维护,我们在村微信群里及时提醒,在村民接送孩子的时候宣传动员,网格长、志愿者定期巡看,及时上报清理。如今,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变强了。”鞠新卫说。

  10年来,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项工作全面推开。乡村面貌明显改善,各地区立足实际打造了5万多个美丽宜居典型示范村庄;2018年以来,累计改造农村户厕4000多万户。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有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4%。

  守护绿水青山,乡村环境更靓了

  三峡库区,青山连绵,湖北省秭归县九畹溪镇周坪村挂在半山腰。“一道道沟、一条条河连着三峡,处理好生活垃圾,是村里的大事。”村党支部书记王继宇说。

  过去,因山路狭窄,地势崎岖,垃圾存放难、转运难困扰着小山村。2020年开始,村里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完善设施,加强指导,建立长效机制,让垃圾运得出、有去处。

  垃圾咋分类?村民王勇铭说:“剩饭菜、干叶子存放在堆肥桶里,发酵成农家肥。报纸、瓶子等放在蛇皮袋子里,送到村垃圾分类回收点。剩下的倒进街上的垃圾桶,由垃圾车定期拉走。”

  垃圾分类回收点负责人冯长海负责二次分类。“废纸、玻璃、塑料等分拣、打包、入库,回收再利用。其它垃圾集中清运到乡镇中转站。如今,村里的垃圾明显变少了。”冯长海说。

  秭归县因地制宜建立“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各村配齐垃圾桶、易腐垃圾沤肥桶(坑)、建立可回收站和有害垃圾暂存点等,建设11座乡镇垃圾中转站,投资3000万元建设县级垃圾分类综合利用可回收中心。在资金保障上,县财政按每年每村1万元、每人5元的标准,安排农村垃圾治理奖补。

  近年来,全国以垃圾、污水处理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推进。各地因地制宜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设施和模式,分区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018年以来,全国范围内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

  一个个美丽乡村承担着重要的生态功能。10年来,各地加大环境保护治理力度,全力治水、护绿、造林,乡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枫溪港蜿蜒入湘江,波光粼粼,草木葳蕤。伴着晨光,打开手机软件,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白关社区党总支书记、村级河长喻春明开始巡河,“看到垃圾杂草,及时打捞。仔细检查排水口、河滩地,一旦发现乱排乱堆,及时拍照上报。”

  不久前,喻春明发现一股污水流向枫溪港,他赶紧溯流而上,探明来源。“我一边上报河长办,一边与加工厂沟通,及时制止排污。”喻春明说,水利、环保等部门很快出具整改意见,要求企业增加污水处理设备。

  治水从河里延伸到岸上。“为了守好家门口的河,村里基本完成了改水改厕,生活污水进入缓冲湿地过滤净化后排放;保洁制度完善了,河里的垃圾基本不见了;山上植树造林,水土流失减轻了。”喻春明说着变化,“枫溪港成了风景线,更是亲水线,村民们常常来河边散步。”

  “区乡村三级河长全覆盖,把护水治水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系统发力,守护好绿水青山。”芦淞区水利局局长黄永立说。目前芦淞区设立区级河长16名、乡级河长24名、村级河长64名,主要河流水质持续向好,湘江芦淞段水质达到Ⅱ类标准。

  10年来,一个个小村庄换新颜。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3%,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8%。2021年水利部门治理农村河道3800多公里、湖塘1300多个,受益村庄3300多个,农村河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好风景带来好前景,美丽经济更火了

  青翠枝叶间,油桃橙黄鲜亮。“个头大,品相好,再过一段时间就能摘果了。”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茱萸山街道龙门村村民冯子红喜笑颜开。

  “采摘季遇上黄金周,果子不愁卖。”冯子红发展起观光采摘,“我们跟农科院合作,选种新品种,全程绿色种植,游客现场采摘,放心购买。”

  建设采摘园,冯子红有底气。“这些年,村里改善环境,建起民宿,客流不用愁。我的果园年产值达七八十万元。”冯子红信心满满。龙门村实施道路硬化、村庄绿化、房屋美化,美丽村庄与周边督公湖、大洞山等景区融为一体。

  走农旅融合路子的,还有茱萸山街道许阳村。青石小道、流水潺潺,交织出一派别致的田园风光。“村里实现污水处理全覆盖,建立起保洁队伍,通上天然气,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党支部书记鹿丙道介绍。好环境有了好发展,村里打造观赏鱼观光园,建设村史馆、红色记忆馆,旅游景点多了,不少村民吃上“旅游饭”。

  串点成链,释放集群效益。贾汪区坚持宜耕则耕、宜游则游,大力发展特色粮食、设施蔬果、生态畜牧、休闲农业主导产业,实现产销一条龙、农旅一体化。

  美丽乡村激活美丽经济。10年来,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农业农村部累计创建1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300多个农业产业强镇、3600多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休闲农庄、观光农园、农家乐等达到30多万家,年营业收入超过7000亿元,乡村休闲旅游业稳步发展。

  乡土乡情是乡村宝贵的财富。不论是改善人居环境,还是发展乡村旅游,都应突出乡土特色,保持独特风貌,擦亮“乡愁”招牌。

  古树参天,古屋林立,深山里的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王边村古风淳厚。“村里有68处明清时期的古院落民居、酿酒手工作坊等。我们一方面完善水电路网等设施,改善村貌;另一方面对古建筑进行保护性修复,修旧如旧。”村原党支部书记王计恩说。

  古村为画家带来了灵感,画家纷纷在村里开设工作室;秀美风光、天然氧吧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村民通过开办农家乐和民宿等参与其中,过去的‘空心村’变成了‘旅游村’。”王计恩说。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接下来,农业农村部将继续协同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等重点工作,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面提升,不断推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进展。(本报记者 王 浩)

[ 责编:张慕琛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开幕倒计时1天

  • 倒计时1天!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分论坛即将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