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原标题:夏粮生产丰收在望(关注夏粮生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
田畴尽染,麦穗飘香。河南省光山县仙居乡徐楼村田间,一台台大型收割机来回穿梭,眨眼工夫,成片小麦变成麦粒装进收割机谷舱。“夏粮开镰,颗粒归仓,丰收是妥妥的!”种粮大户杨文虎说。
据农业农村部调度,目前全国夏粮生产丰收在望,大规模小麦机收全面展开,主产区麦收进度加快。截至6月6日,全国已收获冬小麦面积1.67亿亩,收获进度达55%,麦收过半时间比去年提前两天。
夏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季。今年以来,各地统筹疫情防控和春季农业生产,多措并举,确保夏粮丰收,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创造了有利条件,为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田管落实落细,夏粮丰收底气足
政策好,人努力。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全力以赴抓好粮食生产,落实各项补贴政策,落细增产技术措施,防范应对各类气象灾害和病虫害,克服农资价格上涨和供应链不畅等不利影响,为夏粮丰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手防疫情,一手忙耕耘,两手抓、两手硬。
安徽省怀远县徐圩乡徐圩村的麦田里,数十台联合收割机隆隆作响,将麦穗和秸秆一并“吞”进肚子。望着金灿灿的麦粒,盛世兴农合作社理事长尚跃笑得合不拢嘴。
为了这季麦子丰收,尚跃没少费心,在当地农业农村部门的帮助下,一连迈过了不少“坎”。化肥、农药和种子等农资纳入保供目录,春耕农资不断链;合作社开展在线会诊、线上培训指导,施肥打药更有准头;各项涉农补贴悉数到位,种地吃下了“定心丸”。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研究制定春耕防疫具体办法,落实分级分类差异化防控措施,切实打通“卡点”和“堵点”,确保农时一天不耽误,农田一亩不撂荒,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下摆及时,春播春耕生产顺利开展。
从南到北,夏收大忙,农业社会化服务遍布田畴。目前,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95.5万个,服务覆盖全国约38.4%的小农户。数据显示,农户全程托管,小麦每亩节本增效约356元。今年夏收期间,各地创新服务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托管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开展代收代种等服务,确保夏收颗粒归仓。
政策给力,田管落地,夯实丰收基础。
受洪涝灾害和秋汛影响,去年河南省滑县小麦播期整体推迟7至10天,蓄滞洪区3万亩小麦晚播了近两个月,种粮大户王付强位于滑县长虹渠蓄滞洪区的麦田两次被淹。克服多种困难,与农时赛跑,去年12月6日,王付强流转的700亩地顺利播下了小麦。
加强田管,还要靠科技壮苗。为了促弱转壮,农技专家指导王付强给小麦通风透光,给麦苗定点定量浇水施肥。经指导,小麦三类苗成功转化升级为二类苗。麦收时节,麦穗大,籽粒沉,超晚播小麦呈现丰收景象。王付强说:“经过测产,亩产最低960多斤,实收可达1000斤至1100斤!”
政策精准发力,田管落实落细。中央财政下拨夏粮小麦促壮稳产补助资金16亿元,支持冬小麦主产省做好小麦促壮稳产、防灾增产及病虫害防治。各地紧盯小麦拔节、抽穗、灌浆等关键生长期,落实好水肥调控、“一喷三防”等稳产增产技术措施,推动小麦苗情加快转化升级。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全国3.36亿亩冬小麦长势与常年基本持平,打下了夏粮丰收基础。
确保颗粒归仓,小麦机收跑出“加速度”
会种地变成了“慧种地”,农业现代化成为粮食生产的“金扁担”。
“三夏”大忙,各地区各部门抢抓小麦机收供需对接和应急抢收、机收减损等各项工作,采取措施打通堵点卡点,保障夏收人员和机具畅通无阻。今年“三夏”,全国预计有1650万台(套)各类农机具投入生产。
优服务、保畅通,跨区机收有条不紊。
麦熟抢收,分秒必争。河北省魏县田间,来自各地的大型收割机正紧张作业。
今年,魏县依托中化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起了“三夏”跨区作业“农机手驿站”。“平台为到魏县跨区作业的农机手提供信息、食宿、维修、油料等志愿服务。”魏县副县长苏晓艳说,利用物联网技术,平台对所有夏收农机GPS定位,监测每天活动轨迹和工作量,确保机收有序开展。
“区里给我们发放跨区作业证,路上高速费全免。”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玉亮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刘玉亮说,除去油钱、折旧等费用,一台收割机一年纯利润10多万元,“今年跨区机收,当地还免费发放口罩、洗手液,有专人引导,抢收速度很快。”
目前,我国冬小麦97%以上都靠机收,其中30%需要机械跨区收割。今年参与跨区机收的机具达25万台,总量充足。各地着力做好跨区机收作业的组织和服务,跟踪机收队伍行程,落实农机绿色通道政策。及时发布机收作业信息,加快收获进度,确保农机手和机械通行无阻,全力保障小麦机收顺利开展。
强农机、抓培训,机收减损提质增效。
安徽省亳州市田间,一场别开生面的机收减损大比武拉开帷幕,4台雷沃谷神小麦收割机轰鸣而过。“大机械给力,双筛抛撒率低、清洁度高,行进速度可据小麦干湿度实时调整,一天轻松能收200亩麦田。”今年50岁的农机手刘计划说,“以前比谁收得快,现在比谁损失少,就是要多打粮,打好粮。”
山东省嘉祥县老僧堂镇,6.3万亩小麦基本全靠机收。开镰前,农机站组织全镇农机手统一培训,秸秆留茬高度、机收减损等多项内容都有明确规范。“减损就是增产,好机手带来好收成。”农机手丁增龙成了“讲师”,耐心讲解机收前检查保养机械、收麦最佳收割期等操作要领和细节。
粮食减损,农机先行。据测算,小麦机收环节损失率平均降低1个百分点,全国可挽回粮食损失25亿斤左右。今年夏收,国家加大推广机收减损力度,对联合收割机加快更新换代频率,小麦机收减损培训指导对所有持证机手全覆盖,最大限度减少机收环节损失,确保颗粒归仓。
优供给提效益,粮食生产迈向高质量
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转变粮食发展方式,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粮食发展道路,是夏粮生产的鲜明亮色。
今年,各地突出抓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推动粮食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促进国家粮食安全向更高层次跃升。
产品优质化,优质品牌小麦叫响市场。
“良种带来好收成,1600亩核心区种的全是优质小麦。”在山东省平度市蓼兰镇青农种子产销合作社的良种田里,合作社理事长侯元江乐呵呵地说,小麦新品种“青农7号”亩产连续两年过800公斤。
近年来,侯元江将良种繁育与品种示范相结合,带动周边30多个村庄5000多户农民实施小麦育种,收购价高出市场价10%。籽粒饱满、色泽光亮的蓼兰小麦成长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当地推进粮食产业提质增效,扎实开展“中国好粮油”行动,优质品种实现连片种植和规模化经营。
放眼全国,各地着力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发展市场紧缺的优质专用品种。目前,全国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占比37.3%,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数量累计达到5.9万个。
投入减量化,减肥减药带动绿色增产。
“靠着绿色种植,刚收完的试验田平均亩产增加超过5%!”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关庙镇林河村的高标准农田里,村民陈允录啧啧称赞。今年陈允录流转的266亩田,选取了166亩参加了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试验,有机肥替代化肥,采用种肥同播,施肥次数、数量实现了双减少,产品质量和效益实现了双提升。目前,宿豫区建成5个农作物病虫疫情田间智能监测站,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稳步推进。
投入减少,效益倍增。今年以来,各地广泛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绿色防控技术,持续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目前,我国化肥和农药使用量连续5年负增长,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超过40%,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6%。
夏粮生产丰收在望,大国粮仓的根基越来越稳,亿万农民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本报记者 高云才 常 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