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田管落实落细 夏粮丰收底气足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田管落实落细 夏粮丰收底气足

来源:人民日报2022-06-10 09:43

  原标题:夏粮生产丰收在望(关注夏粮生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

  田畴尽染,麦穗飘香。河南省光山县仙居乡徐楼村田间,一台台大型收割机来回穿梭,眨眼工夫,成片小麦变成麦粒装进收割机谷舱。“夏粮开镰,颗粒归仓,丰收是妥妥的!”种粮大户杨文虎说。

  据农业农村部调度,目前全国夏粮生产丰收在望,大规模小麦机收全面展开,主产区麦收进度加快。截至6月6日,全国已收获冬小麦面积1.67亿亩,收获进度达55%,麦收过半时间比去年提前两天。

  夏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季。今年以来,各地统筹疫情防控和春季农业生产,多措并举,确保夏粮丰收,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创造了有利条件,为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田管落实落细,夏粮丰收底气足

  政策好,人努力。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全力以赴抓好粮食生产,落实各项补贴政策,落细增产技术措施,防范应对各类气象灾害和病虫害,克服农资价格上涨和供应链不畅等不利影响,为夏粮丰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手防疫情,一手忙耕耘,两手抓、两手硬。

  安徽省怀远县徐圩乡徐圩村的麦田里,数十台联合收割机隆隆作响,将麦穗和秸秆一并“吞”进肚子。望着金灿灿的麦粒,盛世兴农合作社理事长尚跃笑得合不拢嘴。

  为了这季麦子丰收,尚跃没少费心,在当地农业农村部门的帮助下,一连迈过了不少“坎”。化肥、农药和种子等农资纳入保供目录,春耕农资不断链;合作社开展在线会诊、线上培训指导,施肥打药更有准头;各项涉农补贴悉数到位,种地吃下了“定心丸”。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研究制定春耕防疫具体办法,落实分级分类差异化防控措施,切实打通“卡点”和“堵点”,确保农时一天不耽误,农田一亩不撂荒,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下摆及时,春播春耕生产顺利开展。

  从南到北,夏收大忙,农业社会化服务遍布田畴。目前,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95.5万个,服务覆盖全国约38.4%的小农户。数据显示,农户全程托管,小麦每亩节本增效约356元。今年夏收期间,各地创新服务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托管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开展代收代种等服务,确保夏收颗粒归仓。

  政策给力,田管落地,夯实丰收基础。

  受洪涝灾害和秋汛影响,去年河南省滑县小麦播期整体推迟7至10天,蓄滞洪区3万亩小麦晚播了近两个月,种粮大户王付强位于滑县长虹渠蓄滞洪区的麦田两次被淹。克服多种困难,与农时赛跑,去年12月6日,王付强流转的700亩地顺利播下了小麦。

  加强田管,还要靠科技壮苗。为了促弱转壮,农技专家指导王付强给小麦通风透光,给麦苗定点定量浇水施肥。经指导,小麦三类苗成功转化升级为二类苗。麦收时节,麦穗大,籽粒沉,超晚播小麦呈现丰收景象。王付强说:“经过测产,亩产最低960多斤,实收可达1000斤至1100斤!”

  政策精准发力,田管落实落细。中央财政下拨夏粮小麦促壮稳产补助资金16亿元,支持冬小麦主产省做好小麦促壮稳产、防灾增产及病虫害防治。各地紧盯小麦拔节、抽穗、灌浆等关键生长期,落实好水肥调控、“一喷三防”等稳产增产技术措施,推动小麦苗情加快转化升级。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全国3.36亿亩冬小麦长势与常年基本持平,打下了夏粮丰收基础。

  确保颗粒归仓,小麦机收跑出“加速度”

  会种地变成了“慧种地”,农业现代化成为粮食生产的“金扁担”。

  “三夏”大忙,各地区各部门抢抓小麦机收供需对接和应急抢收、机收减损等各项工作,采取措施打通堵点卡点,保障夏收人员和机具畅通无阻。今年“三夏”,全国预计有1650万台(套)各类农机具投入生产。

  优服务、保畅通,跨区机收有条不紊。

  麦熟抢收,分秒必争。河北省魏县田间,来自各地的大型收割机正紧张作业。

  今年,魏县依托中化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起了“三夏”跨区作业“农机手驿站”。“平台为到魏县跨区作业的农机手提供信息、食宿、维修、油料等志愿服务。”魏县副县长苏晓艳说,利用物联网技术,平台对所有夏收农机GPS定位,监测每天活动轨迹和工作量,确保机收有序开展。

  “区里给我们发放跨区作业证,路上高速费全免。”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玉亮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刘玉亮说,除去油钱、折旧等费用,一台收割机一年纯利润10多万元,“今年跨区机收,当地还免费发放口罩、洗手液,有专人引导,抢收速度很快。”

  目前,我国冬小麦97%以上都靠机收,其中30%需要机械跨区收割。今年参与跨区机收的机具达25万台,总量充足。各地着力做好跨区机收作业的组织和服务,跟踪机收队伍行程,落实农机绿色通道政策。及时发布机收作业信息,加快收获进度,确保农机手和机械通行无阻,全力保障小麦机收顺利开展。

  强农机、抓培训,机收减损提质增效。

  安徽省亳州市田间,一场别开生面的机收减损大比武拉开帷幕,4台雷沃谷神小麦收割机轰鸣而过。“大机械给力,双筛抛撒率低、清洁度高,行进速度可据小麦干湿度实时调整,一天轻松能收200亩麦田。”今年50岁的农机手刘计划说,“以前比谁收得快,现在比谁损失少,就是要多打粮,打好粮。”

  山东省嘉祥县老僧堂镇,6.3万亩小麦基本全靠机收。开镰前,农机站组织全镇农机手统一培训,秸秆留茬高度、机收减损等多项内容都有明确规范。“减损就是增产,好机手带来好收成。”农机手丁增龙成了“讲师”,耐心讲解机收前检查保养机械、收麦最佳收割期等操作要领和细节。

  粮食减损,农机先行。据测算,小麦机收环节损失率平均降低1个百分点,全国可挽回粮食损失25亿斤左右。今年夏收,国家加大推广机收减损力度,对联合收割机加快更新换代频率,小麦机收减损培训指导对所有持证机手全覆盖,最大限度减少机收环节损失,确保颗粒归仓。

  优供给提效益,粮食生产迈向高质量

  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转变粮食发展方式,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粮食发展道路,是夏粮生产的鲜明亮色。

  今年,各地突出抓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推动粮食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促进国家粮食安全向更高层次跃升。

  产品优质化,优质品牌小麦叫响市场。

  “良种带来好收成,1600亩核心区种的全是优质小麦。”在山东省平度市蓼兰镇青农种子产销合作社的良种田里,合作社理事长侯元江乐呵呵地说,小麦新品种“青农7号”亩产连续两年过800公斤。

  近年来,侯元江将良种繁育与品种示范相结合,带动周边30多个村庄5000多户农民实施小麦育种,收购价高出市场价10%。籽粒饱满、色泽光亮的蓼兰小麦成长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当地推进粮食产业提质增效,扎实开展“中国好粮油”行动,优质品种实现连片种植和规模化经营。

  放眼全国,各地着力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发展市场紧缺的优质专用品种。目前,全国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占比37.3%,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数量累计达到5.9万个。

  投入减量化,减肥减药带动绿色增产。

  “靠着绿色种植,刚收完的试验田平均亩产增加超过5%!”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关庙镇林河村的高标准农田里,村民陈允录啧啧称赞。今年陈允录流转的266亩田,选取了166亩参加了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试验,有机肥替代化肥,采用种肥同播,施肥次数、数量实现了双减少,产品质量和效益实现了双提升。目前,宿豫区建成5个农作物病虫疫情田间智能监测站,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稳步推进。

  投入减少,效益倍增。今年以来,各地广泛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绿色防控技术,持续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目前,我国化肥和农药使用量连续5年负增长,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超过40%,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6%。

  夏粮生产丰收在望,大国粮仓的根基越来越稳,亿万农民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本报记者 高云才 常 钦)

[ 责编:张慕琛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世界智能制造博览会在南京开展

  • 中国向中埃塞农业减贫示范村捐赠一批农业设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神舟二十号乘组换乘返航的刷屏热搜,到“太空烧烤”的温情热议;再到“十五五”期间中国计划发射4颗科学卫星任务……近期中国航天事业的新进展层出不穷。
2025-11-28 09:15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其标准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智能成果普惠于民以及在全球科技治理中赢得话语权。
2025-11-28 05:00
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东阳镇隆胜村树莓园,凛冽寒风中,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教授霍俊伟正蹲在田埂上仔细查看果树修剪情况。
2025-11-28 05:00
11月27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付巧妹向媒体介绍了石峁遗址最新科学研究成果。
2025-11-28 05:00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旋磁共振实验室王亚教授等与浙江大学海洋精准感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合作,在纳米尺度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2025-11-28 05:00
近日,在广西南宁举行的全国科普创作大会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发布了2025年度十大科普热词——全国科普月、科学家精神、大模型、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智能体、创新文化、工业遗产、场景创新、科幻产业。
2025-11-27 05:40
近期,在一些电商平台,有买家利用AI技术制作假图,伪造商品质量问题,向商家骗取“仅退款”,引发大家关注。利用AI造假骗取退款,既反映出这些人的诚信缺失,更触碰了法律红线。
2025-11-27 09:07
在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祥云”载人飞艇可用于大型活动期间的空中安保巡逻、交通流量监测或承担城市形象的空中展示平台。
2025-11-27 09:06
稀土纳米晶是发光材料中的“绝缘宝石”,虽具有巨大的发光潜力,却因自身局限无法被电流直接“点亮”,成为其实现光电技术产业化应用的根本瓶颈。
2025-11-27 05:40
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因任务规划调整,2026年我国将组织实施天舟十号、神舟二十三号、神舟二十四号、梦舟一号4次飞行任务。
2025-11-27 05:40
广西梧州苍梧县沙头镇龙科村,稻田、房屋、道路、小河勾画出美丽丰收画卷。 春采茶、夏摘花、秋收果、冬育苗,如今在都镇湾镇,一朵朵洁白芬芳的栀子花,成了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花”。
2025-11-27 07:38
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2025年版),共有376项技术入选,其中新增入选186项,与2022年版相比有了大幅更新。
2025-11-26 10:26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近日举办2025年度工作会议暨学术年会。
2025-11-26 10:24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对场景培育开放进行系统部署。看似细微的“场景”二字,实则内蕴驱动产业变革、催生颠覆性技术的巨大能量,是撬动全局创新的重要支点。
2025-11-26 10:22
光明日报北京11月25日电 记者温源从中交集团获悉,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超大型耙吸挖泥船“通浚”轮25日在中国黄海海域成功完成全部海上试验项目,顺利返航停靠江苏启东振华船厂码头。“通浚”轮是我国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35000立方米舱容等级超大型耙吸挖泥船,最大舱容达38168立方米,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2025-11-26 10:15
日前,记者来到广西南宁东部新城的宁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这里的机械臂精准协作,生产线正全速运转,每天超10万颗电池下线发往全球。依托面向东盟的比较优势,南宁将新能源电池产业列为核心牵引性产业,以全产业链思维开展精准招商。
2025-11-26 10:13
传统无机颜料虽然色彩稳定,却因重金属添加而存在健康风险隐患。“新型稀土环保颜料的呈色策略突破了传统颜料的局限,其出现及量产不仅解决了传统颜料有毒性、环境污染等问题,还在稳定性和生产成本上展现出显著优势。
2025-11-26 10:06
《办法》明确,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的建设和运行维护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以“合理布局、依法备案、资源共享、保障安全”为原则,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
2025-11-25 09:43
稳步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包括优化乡村规划布局、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均等、探索创新乡村建设推进方式等。
2025-11-25 09:40
机器人完成一个后空翻动作,关节转动误差需控制在0.5度以内;医疗植入人体的陶瓷关节,表面粗糙度若超过0.1微米
2025-11-25 03: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