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稳预期 强信心”之②:发展的韧性和潜力是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
首页> 经济频道> 光明独家> 重点策划 > 正文

“稳预期 强信心”之②:发展的韧性和潜力是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

来源:光明网2022-05-14 08:30

  作者:王敏 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进入2022年以来,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中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上升,中国经济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减弱三重压力。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既应该直面困难,更应该满怀信心,中国经济发展具有独特的韧性和巨大的潜力,这不仅保证了我们能够从容应对挑战,还能够让我们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中国经济未来长期向好。

  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首先来自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中国的制度优势既保证了经济方面决策的高效率和执行力,同时还降低了交易成本。不管是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 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还是2010年爆发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的负面影响都极其有限,中国不仅继续在危机中保持了高增长,如2008年、2009年、2010年经济增长率分别是9.599%、9.220%和10.328%,而且还为亚洲及世界经济的复苏起到了定海神针和火车头的作用。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由于中国政府应对及时,把保民生稳增长放在首位,抓“六保”促“六稳”,中国不仅成为了2020年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而且2021年经济增速高达8.1%,2022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长4.8%,实现了“开门稳”。

  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其次来自于中国高质量的劳动力供给。在短期内,技术等因素是不变的,一个国家的潜在产出主要由这个国家的资源禀赋决定,这里的资源禀赋主要指劳动力资源。中国拥有着全世界最大的劳动力资源,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劳动适龄人口为8.8亿,世界第一。而且,中国2019年的劳动参工率达到76%,在世界各主要国家中高居榜首,欧盟56.4%,日本61.9%,印度仅45.6%,中国人不仅勤劳,而且劳动力受教育程度高,2021年,中国成人识字率超过96%,大学毛入学率达57.8%,接受过大学专科以上教育的人口数量超过了2.18亿。庞大且高质量的劳动力供给,再加上中国优良的基础设施,确保了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

  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决定了中国经济抗冲击能力强,在短期可以应对挑战。而且,中国经济发展不仅韧性强,而且发展潜力大,这决定了长期经济会向好。

  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首先是体现在中国国内市场潜力大。我国有14亿人口,其中有4亿多属于消费能力强的中等收入群体。2021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35128元,居民存款总额超过了100万亿元,可以释放出巨大的消费需求。中国不仅拥有世界第一的超大规模的市场,而且这个市场还在迅速的扩张当中。15年内中国中等收入群体有望增加到8亿以上,中国现在的城镇化率还只有64.72%,如果在2050年达到85%左右,还有20%左右的空间,如果接下来每年城镇化率增加0.7%,每年将会有1000万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这既能带来劳动力供给,又能产生消费需求。未来,国家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解决好老百姓关心的住房、教育、医疗和养老的问题,消费潜力将得到充分释放,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拉动力。

  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还体现在中国仍存在着巨大的增长空间,远未触及天花板。按照胡焕庸线的划分,中国西北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5.9%,土地面积却占了全国总面积的56.2%,人烟稀少,未开发的土地资源众多。在工业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时代,这些土地不适合耕种,不适合开发。但到了数字经济时代,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大数据中心、现代化农业工厂等适合地广人稀的产业,都可以入驻到西北,仅光伏发电一项,预计到2050年左右,年发电量可能达到30万亿度,带动数十万亿GDP产出的增长。此外,中国还要借助发展西部,面向“一带一路”开放,坚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进一步拓展国内发展和国际市场的增长新空间。

  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最重要的是抓住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搭上了数字经济这趟快车。我国正由粗放型的外延式增长向集约型的内涵式增长转变,创新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第一大动力,而数字经济无疑是创新的一片蓝海。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的规模已经达到了42.4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近年来,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加大了投入,新基建方兴未艾,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以华为为代表的民族企业越来越重视研发,推动了中国数字技术水平的迅速提升,10年前,美国的4G专利全球占比26%,华为仅8%,而到了2022年,华为的5G专利全球占比已经达到14%,稳居世界第一,再加上中兴、大唐、OPPO,占比32%,接近世界的三分之一。在未来的二三十年间,中国要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扶持力度,使创新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动力。

  4月2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中国经济有其韧性,保障了我们可以迎接挑战保持稳定;中国经济有其潜力,确保了我们能够抓住机遇迎难而上。中国经济,未来可期!

[ 责编:张慕琛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福建舰开展入列后首次海上实兵训练

  • 香港举行“体育力量 闪耀香江”大型无人机表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