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 上海全力以赴推进清零攻坚
首页> 经济频道> 光明独家> 实时 > 正文

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 上海全力以赴推进清零攻坚

来源:光明网2022-05-06 11:19

  光明网讯(记者 赵艳艳)在今日(5月6日)举行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75场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清通报近期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情况时表示,本轮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市坚持 “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落实“四应四尽”要求,采取坚决果断措施,全力以赴推进清零攻坚。

  3月1日至5月5日,全市共报告本土确诊病例55131例、无症状感染者542293例,合计597424例,排查密接748239人,均在管控中;同期共报告境外输入病例632例,无症状感染者239例,合计871例。

  自4月22日以来,全市疫情报告阳性感染者数量连续两周呈现下降趋势,实时再生数(Rt)连续十多天维持在1以下,阳性检出率逐步下降,核酸筛查检出感染者近日已降至5000人以内,且绝大部分在封控区和隔离人群中,目前疫情社区传播风险得到有效遏制。昨天又一个区嘉定区达到社会面基本清零标准,全市累计7个区和浦东部分街镇社会面基本清零。

  但是,单日新增阳性感染者数量降幅较小,社会面仍有阳性感染者报告,存在疫情反弹的风险。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重点环节防控任务依然艰巨,还需要持续推进清零攻坚行动。

  近期,上海加强全市资源统筹,实施清零攻坚十大行动,巩固扩大工作成效。目前,已经达到基本清零的区正全力防止疫情反弹,加快实现社会面清零。其余区域继续从严从紧,实施全域严格管理、全员检测筛查、全面流调排查、全民清洁消杀,全程查漏补缺等防控措施,尽早实现社会面清零。

  滚动开展检测筛查。采取“抗原+核酸”组合筛查,全面提高核酸检测效率,单轮检测逐步做到24小时内完成。5月1日至5日,累计核酸筛查4500余万人次。

  从严从紧抓好社会面管控。按照“三区”划分要求,动态梯次调整“三区”管控范围,封控区人口数下降至约235万,管控区人口数约430万,防范区人口数上升至1667万。坚持非必要不离沪,严格落实离沪管控措施,强化区域协查和信息推送,有效防止疫情外溢。

  持续提升医疗救治能力。在国家援沪医务人员大力支持下,在本市医务人员的奋力拼搏下,按照“四集中”原则,加强分类收治、中医药干预,努力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目前,定点医院在院患者17644人,方舱医院在院患者97327人。已治愈出院481881例,占累计发现本土新冠肺炎感染者总数比例超过80%。

  持续加大能力储备。全市本地隔离用房总数达12万间以上。建立市区定点医院44家,已开放救治床位2.5万张;方舱医院开放床位总数19.5万张。到5月5日,全市共布局设置各类常态化核酸采样点近9000个,其中5000多个点位已经开放运营。

  不断改善民生保障。全力保障生活物资供给,畅通物资运输,积极组织货源,加大配送力度,努力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积极调配全市医疗资源,保持各医疗机构急诊正常开放,畅通应急救治绿色通道,切实保障应急重症患者和特殊人群医疗需求。

  加快推进复工复产。在抓好面上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有序推进工业企业复工复产。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链持续恢复,龙头企业继续保持稳定生产。

  吴清表示,当前,上海市疫情防控处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我们不能松劲、不能懈怠。”坚持就是胜利。下一步,上海将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按照“四应四尽”要求,同步抓好降新增和防反弹两个重中之重,深化推进清零攻坚“十大行动”,坚决打赢“大上海保卫战”。

  聚焦老旧小区、城中村、建筑工地、养老院等重点场所和配送寄递等重点人群,开展“拔点清面”行动;按照“三区”划分要求,开展社区管控行动;实施“核酸+抗原”组合筛查,开展检测筛查行动;坚持“2+4+24”原则,落实“三公”协同机制,开展流调排查行动;坚决落实“四应四尽”要求,第一时间阻断社区疫情传播链,开展转运隔离行动;统筹优化定点医院和方舱医院、隔离用房、核酸采样与检测等资源,开展腾换扩容行动;继续加大对高风险人群的中医药防疫干预,开展中医药干预行动;落实属地责任,分区分批分级开展清洁消毒行动;继续加强离沪管理,原则上非必要不离沪,对确需离沪的,严格查验核酸和抗原检测证明、健康码“绿码”等,同时继续加强区域协查,及时发送协查信息,开展防外溢行动;压实属地和行业主管部门防控责任,从严从紧从细从实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开展责任压实行动。

  “我们将坚定信心,全面落实疫情防控的各项任务,全力实现社会面清零。在这里,我们由衷感谢全体市民的理解、配合、支持。我们将紧紧依靠全体市民,戮力同心共同抗击疫情,全力打赢这场硬仗大仗。”吴清说。

[ 责编:张慕琛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世界智能制造博览会在南京开展

  • 中国向中埃塞农业减贫示范村捐赠一批农业设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神舟二十号乘组换乘返航的刷屏热搜,到“太空烧烤”的温情热议;再到“十五五”期间中国计划发射4颗科学卫星任务……近期中国航天事业的新进展层出不穷。
2025-11-28 09:15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其标准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智能成果普惠于民以及在全球科技治理中赢得话语权。
2025-11-28 05:00
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东阳镇隆胜村树莓园,凛冽寒风中,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教授霍俊伟正蹲在田埂上仔细查看果树修剪情况。
2025-11-28 05:00
11月27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付巧妹向媒体介绍了石峁遗址最新科学研究成果。
2025-11-28 05:00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旋磁共振实验室王亚教授等与浙江大学海洋精准感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合作,在纳米尺度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2025-11-28 05:00
近日,在广西南宁举行的全国科普创作大会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发布了2025年度十大科普热词——全国科普月、科学家精神、大模型、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智能体、创新文化、工业遗产、场景创新、科幻产业。
2025-11-27 05:40
近期,在一些电商平台,有买家利用AI技术制作假图,伪造商品质量问题,向商家骗取“仅退款”,引发大家关注。利用AI造假骗取退款,既反映出这些人的诚信缺失,更触碰了法律红线。
2025-11-27 09:07
在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祥云”载人飞艇可用于大型活动期间的空中安保巡逻、交通流量监测或承担城市形象的空中展示平台。
2025-11-27 09:06
稀土纳米晶是发光材料中的“绝缘宝石”,虽具有巨大的发光潜力,却因自身局限无法被电流直接“点亮”,成为其实现光电技术产业化应用的根本瓶颈。
2025-11-27 05:40
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因任务规划调整,2026年我国将组织实施天舟十号、神舟二十三号、神舟二十四号、梦舟一号4次飞行任务。
2025-11-27 05:40
广西梧州苍梧县沙头镇龙科村,稻田、房屋、道路、小河勾画出美丽丰收画卷。 春采茶、夏摘花、秋收果、冬育苗,如今在都镇湾镇,一朵朵洁白芬芳的栀子花,成了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花”。
2025-11-27 07:38
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2025年版),共有376项技术入选,其中新增入选186项,与2022年版相比有了大幅更新。
2025-11-26 10:26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近日举办2025年度工作会议暨学术年会。
2025-11-26 10:24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对场景培育开放进行系统部署。看似细微的“场景”二字,实则内蕴驱动产业变革、催生颠覆性技术的巨大能量,是撬动全局创新的重要支点。
2025-11-26 10:22
光明日报北京11月25日电 记者温源从中交集团获悉,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超大型耙吸挖泥船“通浚”轮25日在中国黄海海域成功完成全部海上试验项目,顺利返航停靠江苏启东振华船厂码头。“通浚”轮是我国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35000立方米舱容等级超大型耙吸挖泥船,最大舱容达38168立方米,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2025-11-26 10:15
日前,记者来到广西南宁东部新城的宁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这里的机械臂精准协作,生产线正全速运转,每天超10万颗电池下线发往全球。依托面向东盟的比较优势,南宁将新能源电池产业列为核心牵引性产业,以全产业链思维开展精准招商。
2025-11-26 10:13
传统无机颜料虽然色彩稳定,却因重金属添加而存在健康风险隐患。“新型稀土环保颜料的呈色策略突破了传统颜料的局限,其出现及量产不仅解决了传统颜料有毒性、环境污染等问题,还在稳定性和生产成本上展现出显著优势。
2025-11-26 10:06
《办法》明确,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的建设和运行维护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以“合理布局、依法备案、资源共享、保障安全”为原则,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
2025-11-25 09:43
稳步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包括优化乡村规划布局、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均等、探索创新乡村建设推进方式等。
2025-11-25 09:40
机器人完成一个后空翻动作,关节转动误差需控制在0.5度以内;医疗植入人体的陶瓷关节,表面粗糙度若超过0.1微米
2025-11-25 03: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