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幸福花开新边疆】西藏隆子县:拿稳“菜篮子” 脱贫有了新路子
首页> 经济频道 > 正文

【幸福花开新边疆】西藏隆子县:拿稳“菜篮子” 脱贫有了新路子

来源:光明网2020-09-16 17: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网讯(记者乐通 赵金悦 李刚坐落在西藏山南市南部、喜马拉雅北麓河谷地带的隆子县,海拔接近4000米。整个隆子县属高原温带干旱季风气候区,这里太阳辐射强烈,气温较低,而且昼夜温差大,全年无霜期只有125天左右,农作物在这里很难存活。

  近年来,得益于山南市永创发展建设有限公司承包经营的“菜篮子”工程,隆子县的群众不仅实现了“蔬菜自由”,还成为当地群众走上脱贫致富道路上有力的“助推器”。

【幸福花开新边疆】西藏隆子县:拿稳“菜篮子” 脱贫有了新路子

  隆子县“菜篮子”产业园区 光明网记者 李刚/摄

  致富不忘乡亲父老,巴珠坚持打造隆子特色产业

  走进“菜篮子”基地,一排排错落有致的白色大棚展现在眼前,沿路两旁,彩色的格桑花在艳阳下盛放。

  就在路前方,山南市永创发展建设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巴珠在和工作人员交流着基地的近况。黝黑的皮肤也遮挡不住他坚定的眼神,“我们基地现有生产温室244座,园区占地259亩,一年生产250万斤蔬菜都没问题。”巴珠一边望向远方的大棚一边说。

  生于1966年的巴珠是一个不服输的人,在他小时候连没有鞋穿,冬天也要去山上放牧,到现在他的脚上还有被冻伤的疤痕。“我初中的时候就决定药干一番事业,不让身边的人过穷苦日子。”巴珠说。

  长大后的巴珠,开始到外地打工,几年后他已经掌握了许多施工经验,2005年他回到家乡组织成立了扎果村农牧民施工队,动员乡亲父老和他一起大干一场。

【幸福花开新边疆】西藏隆子县:拿稳“菜篮子” 脱贫有了新路子

  巴珠在“菜篮子”基地 光明网记者 赵金悦/摄

  筚路蓝缕,玉汝于成。有了坚定的信念作支撑,巴珠带领乡亲们一同致富的想法逐渐变为现实。一开始的施工队业务不断拓宽,经营范围不断扩大,直至变身现在远近闻名的山南市永创发展建设有限公司。目前为止,公司承包经营包括“菜篮子”工程、聂雄标准化奶牛养殖场在内的特色扶贫产业,还拓展了酒店管理、商贸批发市场等服务产业。

  据 “菜篮子”的业务负责人达娃央金介绍,在她小时候,隆子县本地只能种出萝卜、土豆、白菜之类的简单蔬菜,从外县进口的蔬菜价格很贵,一般人也不会去买来吃。近年来得益于“菜篮子”基地的建成实施,隆子县的百姓在食用蔬菜方面有了更加丰富的选择,大家还开始研究起多样的烹饪方法了。“这对我们隆子县的群众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改变。”达娃央金说。

  加入“菜篮子”工程,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能明显感受到家乡生活巨变的,还有“菜篮子”基地的工作人员群培。

  群培是山南市隆子县“菜篮子”工程园区的一名技术员,今年42岁的他皮肤黝黑,但是精气神十足。谁也不曾想到,对眼前这片大棚蔬菜了如指掌的他,两年前还是在山上靠放牧和种地为生的农牧民。

  原来,群培一家4口住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的雪沙乡普卓村,女儿14岁,儿子13岁,一家人就靠一亩青稞地勉强维持生计。因为自己身体不好,经常需要到医院买药,慢慢地家里的积蓄也花光了,妻子不得不外出打工补贴家用。本来家里的劳动力就不多,群培也不忍心让孩子辍学,日子一度陷入困境。

  2017年,转机出现了。群培一家参与“易地搬迁”住进了宽敞明亮独家小院。近年来,群培的身体也开始慢慢恢复。同年,他主动报名进入“菜篮子”基地工作,经过一个月的培训,他就已经学会了施肥、培土、育苗、操作农机具等技术,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技术人员。

【幸福花开新边疆】西藏隆子县:拿稳“菜篮子” 脱贫有了新路子

  手捧园区香甜蔬菜的群培 光明网记者 赵金悦/摄

  现在,群培的妻子也从外地回到家乡的“菜篮子”基地上班了。“现在我一个月能有5000多元的收入,我们两口子加起来一个月也能有8000多元左右”群培说,“而且孩子上学、我们上班都很方便”。群培感觉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但是,自从2016年隆子县成立了“菜篮子”工程,还有一批来自湖南援藏工作人员亲临现场教当地群众蔬菜培育技术,隆子县从此实现了“蔬菜自由”。达娃央金就是第一批参与培训的人。“当时我就是边学边教,一个月就能熟悉基本操作了。现在我们同样也会对新来的贫困户进行培训,学会了就可以上岗。”

【幸福花开新边疆】西藏隆子县:拿稳“菜篮子” 脱贫有了新路子

  “菜篮子”园区大棚内忙于摘瓜的贫困户 光明网记者 赵金悦/摄

  “园区目前已经带动370名建党立卡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去年没人还能分红1000元。”达娃央金说。

  从依赖进口到“蔬菜自由”,如今的隆子县已经不再是曾经的“三人乡”,生活在这片雪域高原的人们正走在奔小康的路上,继续创造更加富饶的幸福家园。

[ 责编:冯浩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过年——春节主题展”在京开展

  • 2024新疆热雪节暨第八届赛里木湖冰雪旅游季启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两根“玻璃针”机器手,快速翻转细胞,准确无误地找到细胞切入点,精准提取细胞核后,再注入体细胞核……前后不过86秒,一个完整的细胞胚胎就已“孕育”完成,随后开启“克隆之旅”。
2024-12-20 09:51
当你看到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最重要的事就是确保自己要登上这趟列车。
2024-12-20 16:14
12月18日上午,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与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带领师生团队倾力打造的“人机共生:未来艺术的共创”画展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开幕。
2024-12-20 15:00
我国科学家获取人类首份月球背面古磁场信息,填补月球磁场中晚期演化的数据空白。
2024-12-20 12:57
近日,由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4)》(以下简称《蓝皮书》)在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上正式发布。
2024-12-20 09:11
在位于地下700米的液体灌装间里,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经理、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宣布“启动灌注”。紧接着,工作人员按下按钮,水经过层层过滤变成超纯水,并以每小时100吨的流量注入探测器水池中。
2024-12-19 09:27
由中国工程院院刊《工程》(Engineering)评选的2024全球十大工程成就18日在京发布,CAR-T细胞疗法、嫦娥六号、低轨通信卫星星座、柔性显示、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智能工厂、无人驾驶汽车、手术机器人、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超大型风力发电装备入选。
2024-12-19 09:27
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布了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十八国科学家团队联合署名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以下简称“π-HuB”计划)白皮书。
2024-12-19 09:26
持续且旺盛的研发创新活动是国际科创中心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动力来源。
2024-12-19 09:26
日前,在天津市蓟州区有人拍摄到天空中一道神秘的绿光,并将其形象地称为“天上一根‘葱’”。一些网友甚至认为发射绿光的设备是“天外来物”。然而,经过核实,这道绿光是由气溶胶激光雷达发出的激光。
2024-12-19 09:22
12月16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组——“核柴一号”正式发布。记者从中国广核集团获悉,“核柴一号”多项核心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志着我国首次完全具备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组自主设计及制造的能力。
2024-12-18 09:41
最新一期《自然》发表的研究称,在宇宙约6亿年时形成的小质量星系“萤火虫闪烁”的详细观测,能为早期星系的形成提供新见解。该研究成果基于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的数据,增进了人们对银河系演化的理解。
2024-12-18 09:31
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布了由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18国科学家团队联合署名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以下简称“‘π-HuB’计划”)白皮书。这是《自然》杂志首次发布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的全球性大科学计划白皮书。
2024-12-18 09:28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沈延安课题组在研究雾霾的物质来源和形成机制上取得重要进展,发现燃煤排放产生的颗粒物是华北雾霾的主要物源之一。
2024-12-18 09:26
按计划,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期间还将实施人员和应用载荷出舱活动,并开展大量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2024-12-18 09:26
12月16日18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2024-12-17 05:25
自10月30日顺利进驻空间站组合体以来,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已在轨工作生活48天,先后完成了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轮换、空间站平台维护照料、生活和健康保障、舱外航天服巡检测试、
2024-12-17 05:25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迭代,人类社会已进入大算力、大模型、大数据、大应用时代。针对AI在医疗领域应用的风险问题,需要从数据、安全和管理等角度进行应对。
2024-12-17 09:54
近年来,科学家试图通过抑制促纤维化因子的活性、促进胶原纤维的降解等方式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的心肌纤维化情况,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临床干预方式。
2024-12-17 09:35
从渤海湾到山东半岛,从长三角到北部湾,我国海上风电可开发量巨大。国家气候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海上150米高度、离岸200公里以内且水深小于100米的风能技术可开发量约为27.8亿千瓦。
2024-12-17 09:3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