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2017-01-12 11:26 来源:光明网-经济频道 张立群 我有话说
2017-01-12 11:26:27来源:光明网-经济频道作者:张立群责任编辑:郑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

  光明网讯1月12日,由光明日报社主办,天津贵金属交易所有限公司支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挑战与机遇”高端对话在光明日报社举办,来自经济学界的专家学者共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作主旨发言。

  以下为发言实录:

  前面第一阶段的讨论,我感觉大家的思想和观点很丰富。因为前面是从宏观的角度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在是从热点角度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首先我谈一下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条件、特点发生阶段性重大改变之后,党和政府所提出来的重大任务。这个条件和特点的改变,我认为主要集中在供给和需求关系的改变上。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一个重要的方向是沿着改善民生的角度来发展经济,而这个民生改善的需求在改革开放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增长非常快。

  与此同时,对外开放带来需求增长也很快,出现了国内和国外需求持续高增长的格局,这是一个时期以来以粗放式的低水平数量扩张为基本模式的基本原因和背景。在市场需求非常旺盛时候,市场强调的重点是“有没有”,而没有特别关注“好不好”。所以企业在需求非常旺盛时,只需要做到生产的更快更多,就能挣到更多的钱。所以,中国的发展在很长时间内解决的是“有没有”的发展问题。从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中国外需的增长发生了深刻变化,增长水平有大幅度的下降。另外,从国内民生改善方面,现在也到了上台阶的时候。比如说,从消费来看,大家对食品、对基本消费品价格的关注在下降,而对质量、品牌信誉度的关注度在提高。而且有不少的人热衷于到国外去采购,说明他们对品牌效应关注度是在提高的。

  另外,从生产的角度来看,我觉得现在有一个发展的瓶颈制约,就是城市的发展平台,现在相对于产业发展来说发展是不足的。而且对于整个的社会形态的进步来说,我们的城市平台水平是亟待提高的。怎样使得城市的社会形态这个水平从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到提升产城融合的水平,到全面提高市场体系建设、法制化、社会治理水平?这个任务还正在摸索和解决之中。

  从最近几年来看,中国发展的国内外需求条件发生了变化,需求速度下降,供不应求的格局开始向供大于求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需求的升级,需求对供给要求的提高,在最近几年变化是非常快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着力点就是要提高供给的质量,这是非常核心的。中国现在的发展必须要强调向“好不好”的方向转型,这实际上涉及到非常深刻的发展方式转变问题。我们一直在讲质量效益型、清洁型的发展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的就是为了更好满足市场需求,只有满足市场需求,企业的产品才能够完成销售,才能够在财务上不断有收入,才能够支撑自己可持续发展,这是企业活下去的一个关键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手段就是改革。要解决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制度层面来说,如果能把更多生产经营自主权、收入分配的相关权利下放,活力就会增强起来。但是要做到“好不好”,责任的追究制度必须要加强。权责利等方面的制度要成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比如严格产权保护,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包括产品信用代码等等。当责任的追究越来越严格时,每个人才可能更认真更负责任做事情,这个时候我们整个生产的水平才能够向“好不好”的方向上提升。

  在这个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果谈特点的话,我认为有两个方面值得关注:一个是城镇化,一个是市场化。这两个方面都是要下大力气迫切推进的。

  城镇化的问题,比如说大城市人满为患,中小城市人气不足。人口向城市转移,出现的问题带来房地产和汽车发展的矛盾,带来了产业、企业发展的成本明显提高。制造业成本,很大一块是和房租、地租的成本紧密联系在一起。此外,工资成本和在大城市生存成本的提高也有密切关系。我想,城镇化的发展对整个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以及对人民群众生活改善的制约,现在都已经非常突出。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两次重点研究城镇化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看到了这个问题。现在确实必须要下决心下大力量解决它,破除发展的瓶颈,这样中国的发展潜力才能够更充分释放出来。

  其实,从国外包括美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来看,21世纪世界经济的增长有两个关键,一个是美国的科技进步,一个是美国的城镇化。怎样推进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协调,这就需要把政府规划的职能,基础设施建设的职能,公共服务的职能,在大中小城市之间能够联合起来,转化为联合发展的模式。能够有效的从制度上支持中小城市补短版,支持中小城市百姓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这样才能使得我们的发展空间有效的扩大。包括依法治国,改革的市场化进程,在城市发展的软环境方面的改善都需要更快见到成效。我觉得城镇化是一个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在这个里面蕴藏着取得重大突破的热点。

  第二个就是市场化,资源配置效率提高,最重要的是是要把市场环境规范起来,开放、有序、竞争这几个关键点要真正到位。我想,改革一个重点就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包括严格产权保护制度。严格的产权保护制度的改革力度要加大。今年去产能强调要抓住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去产能的重点不是落实产量指标压下来多少,重要的是机制。产能在市场竞争当中通过优胜劣汰动态调整,动态地和需求实现均衡,这个过程中,制度的完善是最重要的。现在僵尸企业最重要的是破产退出,退出制度和退出机制的严格和完善,非常重要。从国有企业来看,如何僵而不死,国有资产会加大流失,因此对国有企业损失的问责制度要到位,追责制度要跟进。

  另外,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进一步通过改革理顺。“放管服”的改革要坚持下去,就是要放开准入,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不断的改进政府面向社会、面向企业的优质服务,不该管的不管,该管的必须要管到位。

  我想,要让市场配置资源的环境能够加快完善起来,这个环境的建设要和整个城镇化发展、整个城市平台的硬件、软件水平完善结合起来。中国经济正进入一个以“好不好”为主线的新发展阶段,而且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城镇化”“市场化”这两点都是非常关键的。我就简单谈这些。

[责任编辑:郑然]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