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第二十二届中国经济学年会聚焦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首页> 经济频道> 光明经济 > 正文

第二十二届中国经济学年会聚焦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来源:光明网2023-05-18 16:23

  由中国经济学年会秘书处与华南理工大学联合主办,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承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经济学年会近日在广州举行。年会旨在加强中国高等院校经济类院系以及国内外其他经济学科研与教学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广大从事经济学教学科研的学者学生搭建开放互动平台,为新时代中国的经济改革和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5月12日晚,第二十二届中国经济学年会理事单位、经济学院院长(主任)联席会议召开。25家理事单位代表、部分国内高校经济学院院长(系主任)代表等40余人与会交流。会议由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院长孙坚强主持,与会者重点围绕构建中国经济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和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展开研讨。

  会上,中国经济学年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指出,构建中国经济学的自主知识体系,首先需要提出自己的议题,并用好中国经济学年会这个平台;同时,需要先做出自己的研究成果,再以此为基础编写教材从而推动人才培养。他强调,构建中国经济学的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学术共同体,其中,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5月13日,年会拉开帷幕。开幕式上,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麦均洪,中国经济学年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出席并致辞。随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系主任陆毅就如何管理政策预期发表主旨演讲,通过构建经济学模型研究政策预期的时间特征来阐述对政策设计的启示。

  圆桌论坛由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罗知主持。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方红生、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范子英、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郭晔、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杨汝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长聘副教授黄卓等纷纷就“经济学研究中的理论导向与实证导向问题”这一主题发表观点。与会者还就“模型呈现的不同形式”“数理模型和文字表述在逻辑表达中的特点”“什么是兼顾理论体系和实证支撑的好研究”等议题展开讨论。

第二十二届中国经济学年会聚焦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圆桌论坛现场

  5月13日至5月14日,来自海内外128所高校与科研单位的学者们在90余个分会场汇报并研讨。汇报论文内容涉及宏微观经济学、制度与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金融学、企业与产业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城市与区域经济、资源与环境经济、财政与公共经济学等多个领域。报告人针对各自论文的选题、思路、方法、结论及意义进行介绍,评论人对文章的意义、贡献或存疑处进行了点评和互动。

  中国经济学年会理事单位会议上,来自25家理事单位的代表出席会议。中国经济学年会秘书长、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杨汝岱介绍了过去的一年中国经济学年会在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系列活动举办等方面加强学术共同体构建的工作情况。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院长孙坚强介绍了承办方筹备、组织本届年会的情况。会议增加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广东工业大学经济学院成为中国经济学年会理事会的新成员。至此,中国经济学年会理事单位增至36个。

  年会学术期刊论坛上,《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副主任邓泽辉,《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金成武,《产经评论》执行主编、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副主编李杰,《世界经济》责任编辑宋志刚,China Economic Journal主编王勋,《经济学报》编辑部主任王红,《中国工业经济》编辑部主任王燕梅,《广东社会科学》副总编辑吴大磊,《经济学(季刊)》副主编赵波以及《管理世界》编辑部副主任张世国出席并先后发言。论坛由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副院长陈镇喜主持。当晚还举行了当代经济学基金会第六届“思想中国论坛”。

  据悉,会议期间共计举办各项活动超过100场,线下累计参加活动人数超过5000人次,线上观会人数近30万人次。(陈羽 李明月)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 天空之眼瞰雄安:拔地而起的“未来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5月31日,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弧光量子等合作伙伴发布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接入“祖冲之号”同款176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
2023-06-02 10:36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全力发展科技、支持经济建设、捍卫国家安全的主线始终贯穿其中。
2023-06-02 10:34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经过量变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核心技术的突破更是如此,必须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守,长年累月的耕耘,才能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果。
2023-06-02 10:33
研究团队发现,这些小恒星周围三分之二的行星可能会因为主恒星的潮汐力导致其上“寸草不生”,但剩余三分之一的行星可能位于宜居带内。
2023-06-02 09:23
据介绍,长江干线北斗地基增强服务系统还将加密现有气象站观测网,进一步增强长江气象监测的分辨率。
2023-06-02 09:17
进一步提高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规范化水平,科技部近日印发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2023-06-02 09:16
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紧急通知,要求相关省份科学应对“烂场雨”天气,抢时抓好小麦抢收和烘干晾晒。对小麦繁种田,要登记品种、面积、农户,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坚决防止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给秋播小麦生产造成安全隐患。
2023-06-01 10:34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希望同学们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不负家长期望,不负党和人民期待
2023-06-01 10:16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31日启动,本次增选名额共79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3名,化学部12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4名,地学部12名,信息技术科学部9名,技术科学部13名,特别推荐领域6名。
2023-06-01 10:15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设计研制的对接机构,为航天员进入空间站搭建了一条安全可靠的“太空廊桥”。
2023-06-01 09:52
2023年3月13日12时0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荷鲁斯2号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中科院供图)  遥感卫星在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农田保护、森林防火抢险、地震救灾等方面“大显身手”。
2023-06-01 09:50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023-05-31 16:34
这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也是空间站三舱在“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相较于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实施的径向交会对接任务,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有着不一样的难度——
2023-05-31 10:43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来自美国和英国的8位人工智能(AI)专家就这项技术在未来10年将如何改变人们生活进行了预测。这些专家表示,到2030年,AI可以照顾老人、制作电影、授课、提升经济、帮助解决能源危机等。
2023-05-31 10:36
2023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30日举行。“夸父一号”卫星在轨获得国际一流太阳硬X射线图像等系列成果、通用视觉大模型SegGPT、30微米厚度柔性可折叠玻璃、钠离子电池、新一代人造太阳等20项重大科技成果正式发布。
2023-05-31 10:35
近年来,我国锚定科技强国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3-05-31 10:34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2023-05-31 10:28
对话》杂志报道称,地震气枪产生的声音会导致附近动物永久性听力丧失、组织损伤甚至死亡。海军声呐的使用还与加勒比海、欧洲和东亚的几种鲸鱼大规模搁浅有关。
2023-05-30 10:24
通过产业化运作,培育或支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种业企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2023-05-30 10:23
在29日召开的2023中关村论坛“第三极环境与地球系统科学”论坛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表示,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6年来,科考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取得了十大重要进展。
2023-05-30 10: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