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西安经开区:勇擎“北跨”发展大旗 园区经济“筑巢引凤”打造全新增长极
首页> 经济频道> 光明经济 > 正文

西安经开区:勇擎“北跨”发展大旗 园区经济“筑巢引凤”打造全新增长极

来源:光明网2023-02-28 11:25

  2023年,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实施“南控、北跨、西融、东拓、中优”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全面吹响城市“北跨”发展“集结号”。

  “北跨”战略的实施,是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构建发展新格局的必然选择。从区域来看,“北跨”战略主要涉及渭河南北相关区域。

  经开区30年的发展历程,恰好是深耕渭河南北、拥河发展的最好写照。当好西安“北跨”加速实施的“排头兵”,西安经开区最核心的底气来自持续壮大的工业基础和产业实力,将为西安“北跨” 产业发展格局提供新支撑、带来新突破。

西安经开区:勇擎“北跨”发展大旗 园区经济“筑巢引凤”打造全新增长极

  发展工业,要舍得短期效应,耐得住寂寞。建区30年来,几代经开人扎根这片沃土,始终高举改革开放发展大旗,筚路蓝缕、从零起步,艰苦创业、接续奋斗,闯出了一条“敢于争第一、勇于创唯一”的“经开之路”,有力支撑和引领了全市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的快速扩张,积蓄了走在前列作出示范的产业优势、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品牌优势。如今,经开区工业总量占全市三分之一,先后获批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经开功能区、西安关中综合保税区、国家新型工业化(汽车)产业示范基地等14块“国字号”授牌,累计吸引入区企业8万余家,成为全省工业产值过千亿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构建了“一河两岸、一区三城”的空间发展格局,在城市向北的新征途中,成为当之无愧的“引领者”。

  大力发展园区经济

  释放产业高地强大动能

  西安经开区由中心区、高铁新城、泾渭新城、渭北新城四大区域板块和关中综保区、经开自贸区两大功能园区组成,园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经开区工业强区提供了最具创新活力、发展潜力的支撑,也为经开区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最直接的路径。

  其中,泾渭新城是西安建设工业大走廊的主战场和核心区,也是陕西省先进制造业规模最大、工业特色最突出的资源整合平台。泾渭新城由四大主导产业集群组成: 以陕重汽、吉利汽为代表的汽车产业集群;以中钢西重、中交西筑、陕煤重工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西北有色院及其核心企业西部材料、西部超导,以及隆基乐叶光伏、盾安电气为代表的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集群; 以北方光电集团、西北业集团、特能集团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军民融合产业集群。企业间形成了良好的聚合效应,同时推动项目集聚、产业集聚、要素集聚,实现由点到线,由线到链,由链到面发展。

  从2021年的数据看,仅泾渭新城片区的生产总值和规上工业增加值就占到了整个渭北区域的45%左右,是引领渭北产业发展的核心聚集区。

西安经开区:勇擎“北跨”发展大旗 园区经济“筑巢引凤”打造全新增长极

  作为全市和经开区工业经济的主要承载区,泾渭新城已进入转型升级、产城融合发展的新阶段,教育、医疗卫生、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门类基本齐全。共有普通中小学13所,幼儿园5所,布局西安市中心医院经开院区等医疗机构5所,市政路网“4纵9横”布局,距离西安咸阳国际机场30分钟车程,距离西安北站20分钟车程,实现了与西安市区、高陵城区、秦汉新城、泾河新城多个板块的快速互联互通。

  处于新的发展阶段,经开区跨河发展势在必行!2021年3月,经开区、临潼区签订合作共建协议,渭北新城建设发展进入全新阶段。渭北新城总规划面积约150.6平方公里,是经开区四大发展区域中最大的板块,也是未来经开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主战场和增长极。

  目前,渭北新城已入驻企业86家,拥有32家“五上”企业,海尔、西北有色院赛特金属、标准缝纫、伊思灵华泰、青岛啤酒及德国依必安派特等行业龙头企业落户渭北新城。

  根据经开区有关负责人介绍,渭北新城将以打造成为全省“关中先进制造业聚集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样板间”为目标,深度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逐步建成西安北跨渭河发展的战略支点、产城融合创新发展的先进典范,成为西安“北跨”发展的战略要地。

  高水平对外开放

  “自贸区+综保区”加出北跨辐射力

  自贸区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综保区是我国目前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化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西安经开区坚持自贸区与综保区统筹发展,“综保区+自贸区”叠加效应使“北跨”辐射力愈发强劲。

  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经开功能区成立于2017年4月,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新金融产业和制造服务业,构建产融服结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截止2022年12月底,累计新增企业2668家,其中2022年新增企业461家。2022年,自贸区经开功能区共有“五上”企业97家,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764.04亿元,服务业营业收入366.05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约300亿元。

  截至目前,自贸区经开功能区累计形成创新案例60余项,其中《创新“税-银-企”合作机制 助力小微企业发展》被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以简报专题刊发;“云税贷”“微理通”两项创新成果在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简报刊发;《创新区域性军工单位竞争性采购服务体系》入选国务院办公厅第二批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长银保理公司的“国际保理美元融资”创新成果。

  作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平台,西安关中综合保税区在对外贸易、吸引外商投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西安关中综合保税区于2004年4月正式封关运行,2006年12月被批准为全国七个拓展保税物流等功能试点单位之一,2016年8月获批为全国5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内销选择性征收关税政策试点区,2017年4月获批为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经开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8月成功获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试点政策。

  西安关中综合保税区A区入驻企业62家,英国罗尔斯罗易斯、法国赛峰等世界500强企业及西航莱特、庆安等国内知名企业入驻。园区已形成涵盖研发设计、制造、维修、检测、航材供应、仓储物流等完善的航空转包产业链条,辐射国内外400多家航空制造企业。同时,先后引进国内最大数据运营商世纪互联和国内排名前三的新药技术研发企业康龙化成,以及芯片研发制造企业龙腾半导体、3D金属增材企业赛隆金属等多家企业,形成了以高端航空制造为主,研发检测、服务贸易等为辅的产业格局。

  2022年,西安经开区全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外贸进出口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稳中向好”:GDP增速高于全省2.2个百分点、全市2.1个百分点;固投增速高于全省9.9个百分点,全市7.5个百分点。综合发展水平在全国217个国家级经开区中连续跃升,迈入全国“第一方阵”,稳居“西部第一”位次。

  推动“区区融合、板块联动”

  引领北部焕新升级

  2023年是西安全面“北跨”渭河发展的元年,也是经开区建区30年。站在三十而立的历史关口,经开区摸准时代发展脉搏,践行国家和省、市高质量发展要求,对自身定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2022年,经开区提出“四新战略”行动方案,勾勒出未来发展的清晰蓝图——

  到2025年,经开区GDP将突破1800亿元,力争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规上工业产值突破40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形成汽车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过百亿元企业10家以上。十四五期间,年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15%以上,年进出口总额平均增长25%以上,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西安经开区:勇擎“北跨”发展大旗 园区经济“筑巢引凤”打造全新增长极

  在“北跨”历史机遇下,经开区将全面统筹“区区融合、板块联动”,全力打造西安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经开区中心区板块将加快推进旧工业区、旧商业区等提升改造,加速城市更新,进一步发挥自贸区、综保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平台作用,重点发展总部经济、现代金融等产业,构建与“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相融合的现代化都市产城融合发展体系。经开区高铁新城板块将整合红会医院、长安大学等医疗教育资源,打造总部商务聚集区、中欧产业合作区、生物科技和医疗服务聚集区等产业社区。

  同时推动资源、要素、项目、配套向泾渭新城和渭北新城聚集,做大产业规模、提升发展质效,更好引领带动城市“北跨”一体化发展。泾渭新城板块将支持和保障汽车、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链不断延展、提升,全面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打造产城融合、宜居、宜业、宜商、宜学,工业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新区。渭北新城板块实行新“园区+公司”开发运行机制,努力打造成为现代产业聚集的新高地、工业能级提升的新引擎。

  “经开区将立足新阶段、落实新理念、打造新动能、再创新优势,以‘四新战略’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纲领,坚决扛起推动全市‘北跨’发展、全区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重任,以“经开之为’担当‘北跨之进’。”西安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说道。(白静姝)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莫斯科:中国绘画展吸引市民

  • 北京守护三千五百年绿色“活化石”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冰是宇宙中最常见的固体,它们是恒星形成的基础,也是生命之源。 研究人员展示了-170℃左右的低温衬底上气相水凝结成冰晶的过程,发现了立方冰在这种低温衬底上的优先形核生长。
2023-03-31 09:36
当前,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各国抢抓信息技术与产业变革机遇的重要手段。
2023-03-31 09:29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不断加大创新力度,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2023-03-31 09:29
让黄健骄傲的是,他的团队与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合作,于2015年已开始开展台风海洋飞沫过程观测,即使现在,国际上海洋飞沫现场观测也是少之又少。
2023-03-31 09:27
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元宇宙这些关键词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进入普通人的视野,意味着数字经济及其所催生出的前沿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2023-03-31 09:16
规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活动,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参与乡村振兴。
2023-03-31 09:16
中国已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农业合作
2023-03-31 09:22
种了半辈子地,从未上过大学、发过论文,山东省平原县腰站镇锅培口村农民王笃春,不久前获评中级职称。
2023-03-31 09:20
让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需要为其创造政策完善、机制顺畅、平台广阔、氛围友好的环境。
2023-03-31 09:17
面对复杂不确定的战略环境,决策者和智库都要提高战略思维、战略预见、战略把握、战略运作能力,在驾驭全局的基础上统筹谋划“战略目标—战略能力—战略行动”。
2023-03-30 09:23
“慧眼”卫星和“极目”空间望远镜观测迄今最亮伽马暴示意图 中科院高能所供图  基于极目空间望远镜的精确观测数据,科学家们发现GRB 221009A将伽马暴亮度纪录提升了50倍。
2023-03-30 09:08
作为一名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这辈子,我只想做一件事:为制造中国自己的量子计算机而不懈奋斗。 2003年,我和其他5位科技工作者一起,在中科大一间闲置教室里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量子计算研究小组。
2023-03-30 09:04
积极引导各方面一起来关心青年科技工作、奖励青年科学家,对于夯实中国科学技术青年人才力量、培养未来科学家,意义重大。
2023-03-30 09:03
拉尼娜现象确实会导致全球气温降低,但具体到某个地区,其冬季是冷冬还是暖冬,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023-03-30 09:19
研究人员还调整了这一系统,用于针对活体小鼠的细胞,表明该系统可用于在活体生物中引入蛋白质。张锋解释称,治疗分子的递送是当前医学的主要瓶颈,团队需要大量的选择性研究,才能将这些强大的新疗法送入体内正确的细胞。
2023-03-30 09:18
就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而言,白春礼认为,既需要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大量投入,也需要科学家创新能力的提升。
2023-03-30 09:15
为这些伪科普买单的受众,常常是诚心求医问药、但科学素养不足的中老年群体。我们不仅期待职能部门重拳出击,也希望全社会共同亮剑,让真知识脱颖而出,让伪科普无处容身,还网络生态“清朗”蓝天。
2023-03-30 09:14
传统立式车铣机床多为三轴,指代表刀架水平移动的X轴、滑枕上下移动的Z轴、工作台上回转的C轴,共三个进给伺服轴。2023年以来,武重集团陆续接到批量机床订单,用户来自风电、机械工程箱体加工及齿轮加工等领域。
2023-03-30 09:13
走近一看,“小房子”好像挺简单——灰顶是覆盖的太阳能板,蓝色外壳下的两条履带,恰好跨在两道茶垄上。
2023-03-29 09:18
安市白甸镇瓦甸小学学生在科技社团活动中体验操控机器人。
2023-03-29 10: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