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西安经开区:勇擎“北跨”发展大旗 园区经济“筑巢引凤”打造全新增长极
首页> 经济频道> 光明经济 > 正文

西安经开区:勇擎“北跨”发展大旗 园区经济“筑巢引凤”打造全新增长极

来源:光明网2023-02-28 11:25

  2023年,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实施“南控、北跨、西融、东拓、中优”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全面吹响城市“北跨”发展“集结号”。

  “北跨”战略的实施,是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构建发展新格局的必然选择。从区域来看,“北跨”战略主要涉及渭河南北相关区域。

  经开区30年的发展历程,恰好是深耕渭河南北、拥河发展的最好写照。当好西安“北跨”加速实施的“排头兵”,西安经开区最核心的底气来自持续壮大的工业基础和产业实力,将为西安“北跨” 产业发展格局提供新支撑、带来新突破。

西安经开区:勇擎“北跨”发展大旗 园区经济“筑巢引凤”打造全新增长极

  发展工业,要舍得短期效应,耐得住寂寞。建区30年来,几代经开人扎根这片沃土,始终高举改革开放发展大旗,筚路蓝缕、从零起步,艰苦创业、接续奋斗,闯出了一条“敢于争第一、勇于创唯一”的“经开之路”,有力支撑和引领了全市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的快速扩张,积蓄了走在前列作出示范的产业优势、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品牌优势。如今,经开区工业总量占全市三分之一,先后获批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经开功能区、西安关中综合保税区、国家新型工业化(汽车)产业示范基地等14块“国字号”授牌,累计吸引入区企业8万余家,成为全省工业产值过千亿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构建了“一河两岸、一区三城”的空间发展格局,在城市向北的新征途中,成为当之无愧的“引领者”。

  大力发展园区经济

  释放产业高地强大动能

  西安经开区由中心区、高铁新城、泾渭新城、渭北新城四大区域板块和关中综保区、经开自贸区两大功能园区组成,园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经开区工业强区提供了最具创新活力、发展潜力的支撑,也为经开区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最直接的路径。

  其中,泾渭新城是西安建设工业大走廊的主战场和核心区,也是陕西省先进制造业规模最大、工业特色最突出的资源整合平台。泾渭新城由四大主导产业集群组成: 以陕重汽、吉利汽为代表的汽车产业集群;以中钢西重、中交西筑、陕煤重工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西北有色院及其核心企业西部材料、西部超导,以及隆基乐叶光伏、盾安电气为代表的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集群; 以北方光电集团、西北业集团、特能集团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军民融合产业集群。企业间形成了良好的聚合效应,同时推动项目集聚、产业集聚、要素集聚,实现由点到线,由线到链,由链到面发展。

  从2021年的数据看,仅泾渭新城片区的生产总值和规上工业增加值就占到了整个渭北区域的45%左右,是引领渭北产业发展的核心聚集区。

西安经开区:勇擎“北跨”发展大旗 园区经济“筑巢引凤”打造全新增长极

  作为全市和经开区工业经济的主要承载区,泾渭新城已进入转型升级、产城融合发展的新阶段,教育、医疗卫生、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门类基本齐全。共有普通中小学13所,幼儿园5所,布局西安市中心医院经开院区等医疗机构5所,市政路网“4纵9横”布局,距离西安咸阳国际机场30分钟车程,距离西安北站20分钟车程,实现了与西安市区、高陵城区、秦汉新城、泾河新城多个板块的快速互联互通。

  处于新的发展阶段,经开区跨河发展势在必行!2021年3月,经开区、临潼区签订合作共建协议,渭北新城建设发展进入全新阶段。渭北新城总规划面积约150.6平方公里,是经开区四大发展区域中最大的板块,也是未来经开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主战场和增长极。

  目前,渭北新城已入驻企业86家,拥有32家“五上”企业,海尔、西北有色院赛特金属、标准缝纫、伊思灵华泰、青岛啤酒及德国依必安派特等行业龙头企业落户渭北新城。

  根据经开区有关负责人介绍,渭北新城将以打造成为全省“关中先进制造业聚集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样板间”为目标,深度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逐步建成西安北跨渭河发展的战略支点、产城融合创新发展的先进典范,成为西安“北跨”发展的战略要地。

  高水平对外开放

  “自贸区+综保区”加出北跨辐射力

  自贸区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综保区是我国目前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化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西安经开区坚持自贸区与综保区统筹发展,“综保区+自贸区”叠加效应使“北跨”辐射力愈发强劲。

  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经开功能区成立于2017年4月,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新金融产业和制造服务业,构建产融服结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截止2022年12月底,累计新增企业2668家,其中2022年新增企业461家。2022年,自贸区经开功能区共有“五上”企业97家,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764.04亿元,服务业营业收入366.05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约300亿元。

  截至目前,自贸区经开功能区累计形成创新案例60余项,其中《创新“税-银-企”合作机制 助力小微企业发展》被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以简报专题刊发;“云税贷”“微理通”两项创新成果在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简报刊发;《创新区域性军工单位竞争性采购服务体系》入选国务院办公厅第二批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长银保理公司的“国际保理美元融资”创新成果。

  作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平台,西安关中综合保税区在对外贸易、吸引外商投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西安关中综合保税区于2004年4月正式封关运行,2006年12月被批准为全国七个拓展保税物流等功能试点单位之一,2016年8月获批为全国5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内销选择性征收关税政策试点区,2017年4月获批为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经开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8月成功获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试点政策。

  西安关中综合保税区A区入驻企业62家,英国罗尔斯罗易斯、法国赛峰等世界500强企业及西航莱特、庆安等国内知名企业入驻。园区已形成涵盖研发设计、制造、维修、检测、航材供应、仓储物流等完善的航空转包产业链条,辐射国内外400多家航空制造企业。同时,先后引进国内最大数据运营商世纪互联和国内排名前三的新药技术研发企业康龙化成,以及芯片研发制造企业龙腾半导体、3D金属增材企业赛隆金属等多家企业,形成了以高端航空制造为主,研发检测、服务贸易等为辅的产业格局。

  2022年,西安经开区全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外贸进出口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稳中向好”:GDP增速高于全省2.2个百分点、全市2.1个百分点;固投增速高于全省9.9个百分点,全市7.5个百分点。综合发展水平在全国217个国家级经开区中连续跃升,迈入全国“第一方阵”,稳居“西部第一”位次。

  推动“区区融合、板块联动”

  引领北部焕新升级

  2023年是西安全面“北跨”渭河发展的元年,也是经开区建区30年。站在三十而立的历史关口,经开区摸准时代发展脉搏,践行国家和省、市高质量发展要求,对自身定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2022年,经开区提出“四新战略”行动方案,勾勒出未来发展的清晰蓝图——

  到2025年,经开区GDP将突破1800亿元,力争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规上工业产值突破40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形成汽车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过百亿元企业10家以上。十四五期间,年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15%以上,年进出口总额平均增长25%以上,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西安经开区:勇擎“北跨”发展大旗 园区经济“筑巢引凤”打造全新增长极

  在“北跨”历史机遇下,经开区将全面统筹“区区融合、板块联动”,全力打造西安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经开区中心区板块将加快推进旧工业区、旧商业区等提升改造,加速城市更新,进一步发挥自贸区、综保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平台作用,重点发展总部经济、现代金融等产业,构建与“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相融合的现代化都市产城融合发展体系。经开区高铁新城板块将整合红会医院、长安大学等医疗教育资源,打造总部商务聚集区、中欧产业合作区、生物科技和医疗服务聚集区等产业社区。

  同时推动资源、要素、项目、配套向泾渭新城和渭北新城聚集,做大产业规模、提升发展质效,更好引领带动城市“北跨”一体化发展。泾渭新城板块将支持和保障汽车、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链不断延展、提升,全面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打造产城融合、宜居、宜业、宜商、宜学,工业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新区。渭北新城板块实行新“园区+公司”开发运行机制,努力打造成为现代产业聚集的新高地、工业能级提升的新引擎。

  “经开区将立足新阶段、落实新理念、打造新动能、再创新优势,以‘四新战略’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纲领,坚决扛起推动全市‘北跨’发展、全区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重任,以“经开之为’担当‘北跨之进’。”西安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说道。(白静姝)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西十高铁汉江特大桥首对斜拉索成功挂设

  • 江苏古建筑老街区走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04-19 11:08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实用性技术,才能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释放出驱动创新的力量,也才能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4-04-19 02:45
自生成式人工智能(AI)程序,如ChatGPT发布以来,何时及如何利用它撰写研究论文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2024-04-19 10:08
4月19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程功团队与合作者在《科学》发表论文,提出了一项阻断蚊虫传播传染病的新策略。
2024-04-19 10:07
量子光源芯片是量子互联网的核心器件,可以看作点亮“量子房间”的“量子灯泡”,能让互联网用户拥有进行量子信息交互的能力。
2024-04-19 09:50
在山西省翼城县,通过政府搭台,构建科企合作机制,普查新发现的爆裂玉米种质资源“珍珠玉米”加快了品种开发步伐。
2024-04-19 09:48
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经济形势和有关政策。“我国新型低空飞行器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特别是信息通信、北斗导航、高精导航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一些企业的自动驾驶技术也不断进步。
2024-04-18 10:17
2022年底,清华环境研究院携手苏州嗨森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无人机的挥发性有机物精准溯源技术。”  截至目前,清华环境研究院已经取得了600多项知识产权,通过技术作价入股方式转化了30多项清华大学专利,形成了25支研发团队、51家孵化公司。
2024-04-18 10:16
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爆火,引发了人工智能领域新一轮的科技竞赛。“大模型为通用机器人提供强大的能力,人工智能可以将运算、感知、认知、决策、创造等各类智能集成应用在机器人平台上。
2024-04-18 10:14
“总体来看,今年论坛聚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医疗健康、清洁能源等民生科技领域。“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突出成效体现为‘六个创新跃升’和‘五个全球前列’。
2024-04-18 10:11
新能源目前主要指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以及二次能源如氢能等。风和光都是自然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2024-04-18 10:10
广西中医药研究院中药资源团队在开展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和广西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中,发现石山油桐、美脉假糙苏、线叶度量草、广西割舌树、洞生香草、广西肺筋草6种高等植物新物种。
2024-04-17 09:10
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这一最新调查数据意味着什么?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30%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相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仍有不小差距,未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还有哪些挑战?
2024-04-17 09:39
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39.6%,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连续五年稳步提高。
2024-04-17 09:38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良好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共同的期盼。
2024-04-17 09:38
中国科协16日发布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个百分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呈现提速增长趋势。
2024-04-17 09:37
施工人员在做桥梁前移施工准备。呼兰河上,桥墩破冰器分外醒目;庆安制梁场的智能化保温棚内,一榀榀桥梁在蒸汽中凝固成型;哈伊高铁全线建成通车后,将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出行需求,为加快建设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贡献力量。
2024-04-17 09:49
近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树涛、副研究员时连鑫团队研发出新一代针对黏性渗出液,如糖尿病足渗出液的单向导液伤口敷料。该研究为高黏性渗出液引起的伤口愈合困难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医用敷料、渗液管理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2024-04-17 09:40
作为一种新兴的林业信息化科技创新手段,智慧林业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指导与管理。回顾智慧林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智能化革新已经成为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2024-04-16 10: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同时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从内涵及本质要求来看,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2024-04-16 10: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