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举世瞩目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胜利落幕。秉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中国为世界奉献了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盛会,而北京作为世界首个“双奥之城”的遗产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在“双碳”发展战略和“美好生活”愿景目标下,开启了新的征程。2022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用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遗产,发展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作为冬奥遗产的场馆设施、基础设施、科技成果、文化产品等,为首都开启冰雪运动新格局打下了坚实基础。如何谋划好“后冬奥四年黄金期”遗产的传承和利用,是一道全球奥利匹克运动盛会场馆赛后利用的“考题”,也是首都展现新形象、新作为的新任务。
结合冬奥遗产现状和首都发展战略,北京提出传承和利用冬奥遗产的四大战略:一是双碳双奥多赢。对标碳中和碳达峰发展目标,冬奥遗产利用要以绿色生态为底线,实现绿色节能、低碳减排,实现多利益相关主体共赢;二是科技冬奥多彩。依托数字技术,用科技激活冬奥遗产,创新数字化技术在冬奥遗产活化方面的应用场景,走出以科技为主线的后冬奥可持续发展的多彩之路;三是文化冬奥多元。落实首都“文化中心”的发展定位,挖掘地方优秀文化底蕴,将首都文化元素嵌入冬奥遗产中,建设多元文化的首善之都;四是全民冬奥多样。冬奥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冬奥发展成果来自人民,也必要惠及人民。要强调人民主体的共同参与,促进冰雪运动、冰雪文化普及发展,开展形式多样的大众冰雪体育运动项目,切实增强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基于以上战略,提出以下六个方面的具体建议:
第一,推动冬奥实体空间的功能切换,嵌入多元文化元素,实现实体空间的高效、持续利用。将冬奥场馆的功能定位由“服务冬奥”切换到“服务大众”,同时嵌入多元化的文化内容。一方面,积极推动冬奥场馆继续申办、举办高水平国际赛事和各项国内赛事,通过举办高水平赛事,带动大众赛事、全民健身和首都文体事业发展。推动冬奥场馆面向大众开放,为大众体育休闲健身提供服务,广泛开展群众冰雪运动。另一方面,嵌入体育文化、传统文化、国际文化、会展节庆活动等,举办各类冰雪文化活动如冰上戏剧、国际冰雪文化艺术节、冬博会等,将场馆打造成为集体育赛事、群众健身、文化休闲、展览展示、社会公益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公共服务中心。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冬奥社区的可持续利用,在硬建筑中植入软文化,持续发挥其冬奥文化宣传和知识普及、冰雪运动推广的示范作用。
第二,依托数字科技,实现冬奥场馆的智慧化管理和运营,助推冬奥设施实现可持续化利用。收集场馆日常运行的多点环境温度、湿度、空调出风口温度、人流密度等细粒度数据,基于对冬奥场馆运行数据的积累,依托微软Power BI国际化商务智能分析平台,构建可视化运行监测体系。依托数字孪生技术,打造冬奥场馆折损监测与预警系统,实时预测可能对场馆造成潜在损伤的因素,提前预防伤害,增加其经济使用年限和降低修缮成本。注重培训一线业务人员的数字化运营能力,构建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体系,将冬奥场馆的运维数据和其他场馆的人员数据进行分权限管理,提高运维成效,保障数据使用安全,不断提高冬奥场馆智慧化管理和运维能力,实现冬奥设施的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利用。
第三,强化冬奥虚拟空间利用,传承奥运文化,弘扬奥运精神,展现大国风采。利用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打造“双奥之城”虚拟博物馆群,形成展示“双奥之城”的重要网络平台。利用“平台”展示我国申奥、办奥过程中取得的伟大成就,梳理双奥时间线和重要事件,走进“双奥”记忆,重现“双奥”场景,展望我国建设体育强国未来蓝图,展现中国体育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辉煌历程。将冬奥会、残奥会、夏奥会的奖牌得主做成虚拟数字人,不仅能实现视觉上的冲击和交互式、沉浸式的体验,还能发挥人物自身的IP属性,成为奥运文化的承载者与宣传者,实现文化与其自身身份的双向赋能。开发“双奥遗产解说系统”,让使用者感受到双奥之城的独特魅力,弘扬奥运精神,激发爱国情怀。
第四,将冰雪消费作为消费促进的新增长点,创新冰雪体验产品,激发冰雪消费潜力。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实现了“三亿人上冰雪”的发展目标,点燃了全民参与冰雪体育运动的热情,冰雪消费市场潜力不断凸显,“冷资源”变成了“热经济”。将国际冰雪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纳入到首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中来,激发大众冰雪消费潜力,培育大众冰雪消费习惯。进一步加大冰雪运动场地设施供给,开发旱地冰球、雪地龙舟、旱地冰壶、冰蹴球、旱雪场、旱冰场等创新项目。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有计划地推进冬奥场馆夜间开放,实现场馆的全时不间断利用,增加夜间体验性消费项目。构建数字化体验场景,如VR滑雪、3D体感体验等项目,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多元化冰雪产品供给,探索基于NFT的“冬奥”数字版权交易模式。探索开展冰雪消费季活动,发布冰雪消费地图,发放冰雪消费券,线上线下联合共振:线上组织电商平台冰雪主题活动,提供惠购体验;线下开展云探冰雪场地、冰雪项目展示、冰雪体验活动、冰雪趣味赛、冰雪亲子游乐系列活动,举办冰雪主题艺术展、冰雪运动科普展等,促进冰雪消费持续升温。鼓励旅游景区融入体育元素,打造以运动休闲与绿色富氧为主题的城市体育旅游新地标。西部和北部山区实现滑雪场地四季运营,纳入山地、森林、文化等外围资源,开展山地运动、冰雪运动、水上运动、球类运动、民宿体验,打造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于一体的山地户外运动休闲康养片区。
第五,强化区域联动和产业联动,将冬奥遗产利用融入区域发展,延伸“冰雪+”产业链条。冬奥遗产的再利用不是孤立地考虑某一个场馆的运营,而是要融入到区域发展,从战略角度整体去谋划和推动。在区域发展层面,要积极推动首钢创意集聚区与冬奥文化叠加,将冬奥文化内容注入到创意集聚区的发展之中,探索冬奥文化在文创园区和创意产业发展中的跨界融合。在市域发展层面,要推动延庆、海淀、朝阳三区联动发展,协同推进双奥遗产利用,加强在冰雪体育项目开发和遗产利用上的跨域合作,拧成一股绳,打出一套组合拳。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层面,要持续推进“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推动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的冬奥冰雪场馆资源联动发展,与京张沿线大众冰雪设施、体育设施、自然文化旅游资源相融合,借助京张高铁、京礼高速等快速交通线路,使冬奥遗产赛后利用融入地区整体发展中。发掘京津冀旅游一卡通用户,与三地公园卡实现打通,推动京津冀冰雪经济联动发展,打造冰雪消费新模式。在产业联动方面,将北京文化元素融入到冬奥遗产中,包括老字号、非遗、京剧,成为北京城市的“会客厅”。推动冰雪产业与文化、旅游、康养、休闲等融合发展,打造北京冰雪旅游精品主题线路,如冬季滑雪游、专业赛事体验游、冰雪休闲民俗游等,串联特色民宿、家庭旅居、地方美食、文创购物、文化景区等资源,把冰雪之外的更多地方资源带入消费循环和产业链条中,形成冰雪产业发展生态。
第六,鼓励全民参与冬奥遗产的传承和再利用,普及大众冰雪运动。人是冬奥遗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要挖掘利用好。依托冬奥志愿者资源,让每个志愿者成为冬奥文化的传播者。组织北京冬奥宣讲团,讲述冬奥里面的中国故事,传承和发扬冬奥会留下的精神财富和集体记忆。拓宽群众开展冰雪运动空间,利用大学、公园、商圈以及休闲广场等场所,加大冬季临时性户外冰雪运动设施建设。鼓励开展冰雪研学活动和冬令营活动,发展市民冰雪体育运动,鼓励大中小学开展冰雪运动知识和技能教育,开展校园冰雪运动竞赛,促进冰雪运动普及发展。(钟栎娜 李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