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三箭齐发打破铁矿石困局

来源:经济日报2021-11-17 09:5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日前发布三季度报告,今年前九个月,公司克服原燃料价格上涨影响,实现营业收入591.55亿元,同比增长53.0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4.69亿元,同比上升72.86%。新华社记者杨 磊摄

  今年,铁矿石市场上演过山车行情。5月份,进口铁矿石价格曾攀上每吨233美元的历史高点,近期在每吨90美元左右波动,下降幅度超过60%。

  “虽然当前铁矿石价格由于我国需求量短期内迅速减少而大幅走低,但上游集中垄断的格局并没有改变,铁矿石定价机制也没有变。铁矿石资源保障能力不足,仍然是较长时间内影响产业稳定运行和发展的问题。”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骆铁军近日表示,只有真正改变铁矿资源来源的构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钢铁产业链资源短板问题,将钢铁资源保障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扩大国内铁矿开发

  我国是全球最大钢铁生产和消费国。自2015年以来,铁矿石对外依存度一直在80%以上。

  我国铁矿储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且存在铁矿资源禀赋差、品位低、规模小、生产成本高等问题。铁矿石供应“外增内减”状况突出。2010年至2020年,国内铁矿产量下降19.1%;进口铁矿量呈逐年上升态势,2020年达11.7亿吨,创下历史新高。

  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加大国内铁矿石资源开发力度,是维护产业安全的必要之举。在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近日举办的2021(第十届)中国钢铁原材料市场高端论坛上,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司司长鞠建华指出,“十四五”期间,要加快25个铁矿资源基地建设和28个国家规划矿区勘查开发,构建以大中型矿山为主体的供应格局。确保现有铁矿供应能力稳步提升,积极推进一批资源有保障、区位有优势、产业有基础的铁矿建设项目,保障合理的用矿、用地需求,新增一批优质产能,铁矿石年供应量稳定在3亿吨左右(品位62%)。

  在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秘书长姜圣才看来,国内铁矿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还很大,但需要突破一些限制。今年1月份至9月份,国内铁矿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民间投资增长24%,但投资强度仍处于历史低位。政策约束和许可手续复杂是主要因素,造成新建大型矿山项目建设缓慢,而且投资接续工程、矿山技改项目的进展不理想。

  有关部门已释放出“继续加大对国内铁矿开发支持力度”的政策信号。近日,国家发改委产业司一级巡视员夏农率队赴宝钢资源有限公司调研时表示,研究建立部门协同机制,打通国内铁矿开发上的政策堵点,不断提升我国铁矿石自主保障能力,维护我国钢铁行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增强成本竞争力也是国产铁矿石企业的必修课。姜圣才分析说,对比国内与进口矿的到厂成本,只要进口矿平均到岸价格不低于每吨60美元,国内矿山就能正常运行。面对矿价波动,国内矿山要固本强基、苦练内功,千方百计增强防风险能力。“通过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和资源整合、综合治理,使国内矿山用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更好的质量,支撑起我国铁矿石资源安全保障重任。”姜圣才说。

  加强废钢回收利用

  废钢是目前唯一可以逐步代替铁矿石的钢铁生产优质原料。在我国,钢铁流程结构一直以长流程为主导,以废钢为主要原料的短流程电炉钢产量占比仅10.4%(2020年),与世界平均水平30%左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国务院日前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提升废钢资源回收利用水平,推行全废钢电炉工艺。

  “废钢铁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国家已经将之上升到钢铁原料安全的层面对待。”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李树斌分析说,我国钢铁行业要想真正实现超低排放和绿色发展,实现双碳目标,多用废钢、少用铁矿石,扩大短流程减少长流程是重要路径之一。

  铁矿石是原生资源,废钢是可再生资源。用废钢炼钢与用铁矿石炼钢相比,炼1吨钢可减少1.6吨二氧化碳排放、节约350公斤标准煤、少用1.7吨精矿粉,同时可大幅减少废气、废水、固废排放,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钢铁积蓄量达114亿吨,废钢供应量约2.6亿吨。同期我国钢铁企业废钢消费量达2.3亿吨,同比增长6.5%。

  为促进对国外再生钢铁原料的有效利用,《再生钢铁原料》国家标准已于2021年初正式实施。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9月份,我国累计进口废钢48.99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17.1倍。

  “未来5年至15年,中国废钢资源产出将逐步进入快车道,废钢替代铁矿石份额总体上将呈现增长趋势。”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李新创指出,随着我国社会钢铁积蓄量持续快速增长,废钢资源产出量将进一步增加,加上再生钢铁原料进口的放开,2025年我国废钢资源供应总量预计将达3.4亿吨。我国电炉钢产量占粗钢总产量比例将提升至15%至20%。

  加快海外权益矿开发

  骆铁军提出,钢铁行业在“十四五”期间要力争实现“提升两个6个百分点”的目标。具体来说,“十四五”期间,国内铁精矿产量从目前的2.7亿吨增至3.7亿吨,资源保障量将从15%提高到21%;到“十四五”末,废钢量由2.3亿吨增至3亿吨,废钢的粗钢贡献率将从20%提高到26%。由此可以大幅减少对进口矿的依赖。

  必须指出的是,由于我国铁矿石需求量巨大,大量使用海外铁矿石仍是长期战略。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研究报告显示,考虑国内控制钢铁产量非正常增长、环保持续加严、碳排放成本逐步纳入考虑以及废钢替代趋势,预计“十四五”期间进口矿量仍将维持10亿吨以上水平。

  从现状看,我国进口铁矿石占全世界贸易量的70%以上,却严重缺乏定价话语权。这主要是因为国际铁矿石贸易已形成卖方垄断。同时,我国钢铁业存在着铁矿资源控制力不足、权益矿比例过低、进口来源高度集中等软肋。

  “加大海外资源开发力度,是必由之路。”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专家学术委副秘书长陈子琦表示,2020年,我国权益矿占进口矿比例仅8%左右(日本高达60%以上),对境外铁矿资源控制力明显不足,且进口量80%以上来自澳大利亚、巴西两个国家,资源保障风险凸显。

  按照工信部《关于推动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的目标,力争到2025年,打造1个至2个具有全球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海外权益铁矿山,海外权益铁矿占进口矿比重超过20%。

  不过,开发海外矿产资源难度不可低估。陈子琦分析说,世界现已探明的优质铁矿资源几乎被发达国家企业瓜分殆尽,留给我国企业的只有勘探程度低、资源条件不佳、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基础设施落后以及风险大的项目。同时,国际竞争愈演愈烈,我国企业普遍存在国际化水平不高、不熟悉所在国情况等问题,容易导致水土不服甚至项目失败。

  “难度大决定了海外资源开发的艰巨性和长期性。”陈子琦表示,在国家层面,要持续支持各类企业到海外开发资源。在企业和项目层面,要稳扎稳打,按客观规律办事,切忌操之过急或浅尝辄止。(周 雷)

[ 责编:张慕琛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江苏无锡:一把二胡奏响富民曲

  • 贵州:观百里杜鹃花海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走近一看,“小房子”好像挺简单——灰顶是覆盖的太阳能板,蓝色外壳下的两条履带,恰好跨在两道茶垄上。
2023-03-29 09:18
安市白甸镇瓦甸小学学生在科技社团活动中体验操控机器人。
2023-03-29 10:59
重点加强教师配备、实验室建设、实验员配备、课时总量和结构、教学方式、实验教学等科学教育条件和活动的监测。
2023-03-29 10:59
利用纳米技术控制日常环境温度的多功能“相变油墨”是一种概念验证,可以层压、喷涂或添加到油漆和建筑材料中。
2023-03-29 09:24
该团队开发了一种只有邮票大小的可穿戴超声贴片设备,可以24小时对心脏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即便剧烈运动时也不妨碍其正常工作。
2023-03-29 09:40
总的来说,他们发现了强有力的证据,表明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会降低人体对疫苗的免疫反应。
2023-03-29 09:38
当微塑料在海鸟的肠道中大量存在时,干燥棒杆菌这样的有害细菌似乎会茁壮成长。对人类来说,干燥棒杆菌可致人罹患心脏炎症、脑脓肿和感染。
2023-03-29 09:25
《规划》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实践,为数字中国建设锚定了新时期发展方位,为加快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谋划了战略路径。
2023-03-28 04:30
创新型人才起步在大学,奠基在大学,大学教育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根铸魂、启智储能。
2023-03-28 04:40
建设数字中国,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一环。适应科技发展趋势、以数字化促进发展水平提升是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
2023-03-28 04:30
此次,科研团队对我国西北地区约1.7亿年前的一种侏罗纪远古植物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
2023-03-28 03:40
解伟介绍,该研究基于“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的原则,开发大型农业生产布局优化模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多个维度开展单目标或多目标优化。
2023-03-28 03:40
在全人工繁殖、实验室环境仿自然繁殖的成功突破基础上,积极探索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开展相关试验活动。
2023-03-28 09:06
他们深爱着这一切。记者采访时,看到考古队员们喜欢放置各种水下设备当作纪念品。即使在北京办公室的咖啡机旁,也要放一个考古船的模型。倒一杯水的时间,思绪便能回到那些水底的高光时刻。
2023-03-28 04:40
细胞可以通过命运决定过程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并完善自身功能。
2023-03-27 10:41
地球的历史,浓缩在自然博物馆中。
2023-03-27 10:06
近日,一蛙类新物种在浙江省舟山群岛被发现,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园庭教授研究团队历时十年开展的两栖动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3-03-27 10:03
芯片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芯片速度的提升得益于晶体管的微缩,然而当前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逐渐接近其本征物理极限。
2023-03-27 10:02
实用的知识技能、良好的实践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社区科普大学的教室。
2023-03-27 10:00
2023 年 3 月 26 日,“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 CCTV-1 播出,现场揭晓 2022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学辟谣榜。
2023-03-26 17: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