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铁设:追溯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科技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
首页> 经济频道> 光明独家 > 正文

中国铁设:追溯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科技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

来源:光明网2021-07-07 13:4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网讯(记者 李汶键)中国铁路事业在党的领导下发展壮大,是与新中国共同成长起来的。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记者走访了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铁设”)党委组织策划的“永远跟党走”主题展览。

中国铁设:追溯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科技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

中国铁设“永远跟党走”主题展览。李汶键/摄

  主题展览历数了近代以来党领导下的铁路工人运动、铁路工人抗日斗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体现出中国铁路的红色基因;40余件实物展品,涵盖了中国铁设各个时期的设计文件、试验设备、纪念图章等,展现其历史文化和铁设人源源不断的创新探索精神。

  走访过程中,记者也借此机会参观了由轨道交通勘察设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和城市轨道交通数字化建设与测评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构成的中国铁设工程实验室,进一步了解了中国铁路事业的百年发展和铁路设计方面的辉煌成就。

中国铁设:追溯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科技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

中国铁设自主研发的北斗形变智能监测系统。李汶键/摄

  例如在检测监测方面,记者参观了中国铁设研发的北斗形变智能监测系统。作为我国北斗系统在轨道交通领域的一项成功应用,这套系统主要用于铁路/城轨基础设施变形监测,监测精度可达1mm。该系统将太阳能板、北斗监测机、传输装置进行一体化集成,可24小时不间断对铁路/城轨基础设施进行变形监测数据采集,监测数据实时上传云端,由中国铁设北斗团队开发的核心算法进行自动解算并向运营管理部门进行自动推送。目前,该系统已在哈佳铁路、郑太高铁、商合杭高铁、神朔铁路等项目上进行了应用。

中国铁设:追溯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科技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

半消声室内摆放的商用声源辨识系统,阵列直径5米,测量通道144个,最高定位精度±10cm。李汶键/摄

  此外,在减振降噪方面,其自主研发的大型阵列声源辨识系统(声学相机)也已成为地面交通领域非常先进且应用广泛的声源辨识装备,为噪声控制提供精准的声源信息。

中国铁设:追溯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科技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轨道交通勘察设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建有航测遥感数据采集系统、遥感图像处理系统、三维地理信息系统、BIM研发系统等大型试验平台。城市轨道交通数字化建设与测评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建有轨道结构减振试验场、声源辨识和噪声振动测试分析系统、结构构件三维加载系统等设备软件。自成立以来,中国铁设工程实验室累计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40余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部级课题30余项,取得各类专利89项。

 

[ 责编:陶媛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江苏无锡:一把二胡奏响富民曲

  • 贵州:观百里杜鹃花海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走近一看,“小房子”好像挺简单——灰顶是覆盖的太阳能板,蓝色外壳下的两条履带,恰好跨在两道茶垄上。
2023-03-29 09:18
安市白甸镇瓦甸小学学生在科技社团活动中体验操控机器人。
2023-03-29 10:59
重点加强教师配备、实验室建设、实验员配备、课时总量和结构、教学方式、实验教学等科学教育条件和活动的监测。
2023-03-29 10:59
利用纳米技术控制日常环境温度的多功能“相变油墨”是一种概念验证,可以层压、喷涂或添加到油漆和建筑材料中。
2023-03-29 09:24
该团队开发了一种只有邮票大小的可穿戴超声贴片设备,可以24小时对心脏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即便剧烈运动时也不妨碍其正常工作。
2023-03-29 09:40
总的来说,他们发现了强有力的证据,表明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会降低人体对疫苗的免疫反应。
2023-03-29 09:38
当微塑料在海鸟的肠道中大量存在时,干燥棒杆菌这样的有害细菌似乎会茁壮成长。对人类来说,干燥棒杆菌可致人罹患心脏炎症、脑脓肿和感染。
2023-03-29 09:25
《规划》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实践,为数字中国建设锚定了新时期发展方位,为加快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谋划了战略路径。
2023-03-28 04:30
创新型人才起步在大学,奠基在大学,大学教育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根铸魂、启智储能。
2023-03-28 04:40
建设数字中国,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一环。适应科技发展趋势、以数字化促进发展水平提升是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
2023-03-28 04:30
此次,科研团队对我国西北地区约1.7亿年前的一种侏罗纪远古植物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
2023-03-28 03:40
解伟介绍,该研究基于“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的原则,开发大型农业生产布局优化模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多个维度开展单目标或多目标优化。
2023-03-28 03:40
在全人工繁殖、实验室环境仿自然繁殖的成功突破基础上,积极探索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开展相关试验活动。
2023-03-28 09:06
他们深爱着这一切。记者采访时,看到考古队员们喜欢放置各种水下设备当作纪念品。即使在北京办公室的咖啡机旁,也要放一个考古船的模型。倒一杯水的时间,思绪便能回到那些水底的高光时刻。
2023-03-28 04:40
细胞可以通过命运决定过程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并完善自身功能。
2023-03-27 10:41
地球的历史,浓缩在自然博物馆中。
2023-03-27 10:06
近日,一蛙类新物种在浙江省舟山群岛被发现,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园庭教授研究团队历时十年开展的两栖动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3-03-27 10:03
芯片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芯片速度的提升得益于晶体管的微缩,然而当前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逐渐接近其本征物理极限。
2023-03-27 10:02
实用的知识技能、良好的实践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社区科普大学的教室。
2023-03-27 10:00
2023 年 3 月 26 日,“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 CCTV-1 播出,现场揭晓 2022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学辟谣榜。
2023-03-26 17: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