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小米粉变身百亿大产业 广西移动“5G+云”驱动螺蛳粉产业数字化转型
首页> 经济频道> 产经 > 正文

小米粉变身百亿大产业 广西移动“5G+云”驱动螺蛳粉产业数字化转型

来源:光明网2021-05-20 17: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每天清晨,一辆辆满载着货物的车辆从柳州市鱼峰区的柳州螺蛳粉产业园徐徐驶出,这里是柳州市80%袋装螺蛳粉的生产地,入驻园区投产的38家企业每日产销量已突破250万袋。为撬动螺蛳粉更大的产业价值,近日,记者了解到,利用中国移动5G技术打造的螺蛳粉产业大数据平台即将上线,实现实时监测螺蛳粉企业生产情况、了解螺蛳粉原料供求,帮助农户优化种植业,助力螺蛳粉产业数字化发展。

1421033566bd712bc79c696a6e26f36

  柳州螺蛳粉产业园  刘敏/摄

  今年五一期间,在抖音美食点赞top10榜单中,螺蛳粉高居第二,紧跟在小龙虾之后,成为深受百姓喜爱、当之无愧的“网红小吃”。这背后是一组记者从柳州市有关部门了解到的惊人数据:从螺蛳粉产业兴起的2015年至今,小小米粉已经突破了三个“百亿”,袋装螺蛳粉销售收入110亿元,配套及衍生产业销售收入130亿元,实体门店销售收入118亿元。时光回溯到30年前,螺蛳粉起源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柳州市路边小摊,因为特有的臭、辣、爽、鲜、酸的风味,多年来仅仅为部分广西人所接受和“独享”。可以说,在这一阶段,螺蛳粉未能突破广西圈。随着柳州市政府明确提出“用工业的理念谋划推进柳州螺蛳粉产业升级发展,打造柳州螺蛳粉产业2.0,形成全产业链的升级发展”的规划后,该市螺蛳粉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得到快速发展。2019年后,在网络传播的助力下,袋装速食螺蛳粉迅速在淘宝和京东等电商的生鲜食品排行榜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老百姓的认可让“小米粉”享誉海内外,被戏称为“生化武器”和“黑暗料理”的螺蛳粉成为社交平台热搜榜单的顶流和常客,不断带动着百亿元产业的规模化拓展。

  然而,随着螺蛳粉产业的快速发展,如何保证产品质量?确保产品追根溯源?打通企业经营生产和市场供需等信息渠道……这些关乎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大数据问题随之而来。了解到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痛点后,中国移动广西公司党委以“工业兴桂”和“为民办实事”为立足点,要求柳州分公司立即与螺蛳粉产业相关的城区政府及企业联系,主动通过自身网络和大数据领先优势,尽早解决特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瓶颈问题。2020年,柳州市鱼峰区政府正式携手中国移动广西柳州分公司,开始打造基于螺蛳粉产业链的大数据平台项目。

  记者了解到,该大数据平台是全国首个为螺蛳粉产业发展提供生产指数支持的系统,以大数据技术、工业互联网解析和服务为基础,打通了产品原材料交易、集采平台、行业发布系统等环节,围绕产业指数和全产业链建设,提供供应链和相关产业金融服务,达到优化全行业上下游的资源配置、提升生产效率、实现产业升级的目标。通过中国移动5G网络,螺蛳粉产业大数据平台将实时收集螺蛳粉行业海量的生鲜物料、食品溯源和供销信息等海量数据上传至移动云,为平台实现全域全程筛选分析提供了有力保障,为螺蛳粉产业的主管部门和商家实现客源分析,精准勾勒客户画像,以及销量的预测等功能的菜单式服务,进而为螺蛳粉产业良性发展提供最真实、最有效的信息化支撑。

  中共柳州市鱼峰区委常委、办公室主任谢铸表示:“通过这个大数据平台,我们能实时监测螺蛳粉企业及种植螺蛳粉原料的合作社生产、种植情况,以此保证产品质量,实现追根溯源。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可掌握企业经营生产数据,分析推动市场发展。”

  据中国移动广西柳州分公司政企客户部的项目经理张智杰介绍,基于螺蛳粉产业链的大数据平台项目以工业互联网解析码为载体,将源单信息打印成可扫描识别的条码,企业和顾客可以通过二维码对螺蛳粉进行跟踪溯源,协助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同时,通过大数据监控螺蛳粉原料的价格指数变动走势,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原料生产合作社,指导农户调整种植计划,并利用螺蛳粉交易平台,帮助农户拓宽供销渠道,持续提升产销量。

  谢铸表示,下一步将积极动员柳州螺蛳粉企业入驻平台,引导企业以电子商务为主要方式实现管理和营销,逐步把这一平台建成集交易、展示、电子商务、信息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螺蛳粉产业综合电子商务平台。同时,积极帮助螺蛳粉企业对生产线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使之适应螺蛳粉产业数字化发展要求,增强市场竞争力,助力乡村振兴。(申蓓、刘敏)

[ 责编:杨亚楠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江苏无锡:一把二胡奏响富民曲

  • 贵州:观百里杜鹃花海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走近一看,“小房子”好像挺简单——灰顶是覆盖的太阳能板,蓝色外壳下的两条履带,恰好跨在两道茶垄上。
2023-03-29 09:18
安市白甸镇瓦甸小学学生在科技社团活动中体验操控机器人。
2023-03-29 10:59
重点加强教师配备、实验室建设、实验员配备、课时总量和结构、教学方式、实验教学等科学教育条件和活动的监测。
2023-03-29 10:59
利用纳米技术控制日常环境温度的多功能“相变油墨”是一种概念验证,可以层压、喷涂或添加到油漆和建筑材料中。
2023-03-29 09:24
该团队开发了一种只有邮票大小的可穿戴超声贴片设备,可以24小时对心脏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即便剧烈运动时也不妨碍其正常工作。
2023-03-29 09:40
总的来说,他们发现了强有力的证据,表明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会降低人体对疫苗的免疫反应。
2023-03-29 09:38
当微塑料在海鸟的肠道中大量存在时,干燥棒杆菌这样的有害细菌似乎会茁壮成长。对人类来说,干燥棒杆菌可致人罹患心脏炎症、脑脓肿和感染。
2023-03-29 09:25
《规划》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实践,为数字中国建设锚定了新时期发展方位,为加快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谋划了战略路径。
2023-03-28 04:30
创新型人才起步在大学,奠基在大学,大学教育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根铸魂、启智储能。
2023-03-28 04:40
建设数字中国,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一环。适应科技发展趋势、以数字化促进发展水平提升是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
2023-03-28 04:30
此次,科研团队对我国西北地区约1.7亿年前的一种侏罗纪远古植物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
2023-03-28 03:40
解伟介绍,该研究基于“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的原则,开发大型农业生产布局优化模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多个维度开展单目标或多目标优化。
2023-03-28 03:40
在全人工繁殖、实验室环境仿自然繁殖的成功突破基础上,积极探索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开展相关试验活动。
2023-03-28 09:06
他们深爱着这一切。记者采访时,看到考古队员们喜欢放置各种水下设备当作纪念品。即使在北京办公室的咖啡机旁,也要放一个考古船的模型。倒一杯水的时间,思绪便能回到那些水底的高光时刻。
2023-03-28 04:40
细胞可以通过命运决定过程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并完善自身功能。
2023-03-27 10:41
地球的历史,浓缩在自然博物馆中。
2023-03-27 10:06
近日,一蛙类新物种在浙江省舟山群岛被发现,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园庭教授研究团队历时十年开展的两栖动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3-03-27 10:03
芯片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芯片速度的提升得益于晶体管的微缩,然而当前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逐渐接近其本征物理极限。
2023-03-27 10:02
实用的知识技能、良好的实践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社区科普大学的教室。
2023-03-27 10:00
2023 年 3 月 26 日,“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 CCTV-1 播出,现场揭晓 2022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学辟谣榜。
2023-03-26 17: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