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智能制造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必然趋势,常州经济开发区税务局积极采取措施,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积极协调、通力配合,助推企业转型升级,为科技创新企业发展注入“税动力”,助力“常州制造”向“常州智造”转变。
政策传递的“连心桥” 为“智造”企业添力
常州市某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是常州地区最大的压铸单位之一,公司的压铸车间先后被认定为“常州市智能工厂(车间)”和“常州市示范智能车间(工厂)”。
在“空无一人”的生产车间内,你可以看到无人操作的压铸流水线及后期投入配置的高精密全自动车削一体机床、精密电机轴生产线智能化装备、自动喷塑机器人、自动检测仪等一系列全数字化生产链。常州地区轴生产遍地开花,但如此大规模改造自动化轴生产线,夏桑是首家。智能化转型为企业节约劳动力100人,产能提升28.6%,新增利润260万元。
“公司从成立初开始,就坚持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税务部门将高新技术企业能享受的优惠政策及时送来我们企业,特别是这次研发费加计扣除这个重大利好的消息,这样一来,2020年,我们预计可以享受到研发费加计扣除753万元,今年我们将继续增加研发费,用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该公司负责人孙琳蓉说。
减税降费的“及时雨” 为“绿色”企业加力
某环保技术装备(常州)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环保装备研发、制造、销售、售后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建立了“常州市固废无害化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公司总裁杨仕桥介绍,近年来,该公司环保装备始终围绕“美丽中国”建设,以技术创新为重点,通过自主研发、引进消化、联合开发,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等多种方式,开发了行业领先的环保技术及装备。
绿色发展是企业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而持续加码的减税降费政策成为加速企业运转的齿轮。谈到税费优惠政策的“堡垒”作用,杨仕桥说:“绿色发展的动力来自技术创新,最重要的引擎则是国家的政策。特别是近年来持续‘加码’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让技术创新结合政策管理,最大限度的提升了资源效率和经济效率。税务部门只有跟我们企业密切相关的新政出台,就会进行‘一对一’辅导,2020年公司享受到了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3780万元,全年研发费用投入8496万,预计全年还能加计扣除6372万,今年开始,国家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了100%!有了这些税收政策的及时扶持,公司成本将进一步降低,今后,我们将引进更高效、节能的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投入更多的资金到环保设备的研发与生产中。”
纳税服务的“直通车” 为“人才”企业蓄力
常州地铁1号线项目共计36列车,所使用的432套车钩系统,均出自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此外,戚研所还为常州地铁1号线配套生产了1728套踏面制动装置。相较于高铁,地铁对于车钩系统和踏面制动装置的要求更高,常州地铁1号线列车所采用的踏面制动装置和钩缓装置都是车辆的关键部件,关系到列车的运行安全性和舒适性。戚研所历时5年,经过多次试验,终于成功研发了适应常州地铁的产品。
常州市经开区税务局通过“线上”+“线下”形式宣传了有关研发费加计扣除、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附加费抵免等政策,确保企业及时知晓政策,享受优惠。戚墅堰所作为江苏省首批产教融合型试点单位,享受按产教建设相关支出30%的比例抵免当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的优惠政策。2020年,戚墅堰所全年研发费投入账载数1.69亿,预计加计扣除1.08亿元。戚墅堰所无损专业资质培训与考核取证、智能制造以及组装调试实训基地等发生的支出,可以抵免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共299.59万元。“税收优惠恰逢其时,税务服务精准直通,为我们企业加大生产、研发创新注入了强心剂!”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财务总监施建锋介绍道。
“下一步,公司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积极拓展产教融合合作项目和职业院校合作平台,联合开展技能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建设。公司也将把减税降费红利用于研发人才尤其是高端技术人才的招录和培养,为公司创新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中车戚墅堰所人力资源部副部长毛忠军说。
常州经开区税务局将继续多维度了解智能制造业发展实际和涉税需要,不断优化和改进税收服务,一手抓减税降费政策落实,一手抓税收营商环境优化,支持、助力制造企业一路前行,致力于制造企业更好发展打造一流税收营商环境。(董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