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8支造林队 400万棵树 走进黄河边的“悬崖种树人”
首页> 经济频道> 产经 > 正文

8支造林队 400万棵树 走进黄河边的“悬崖种树人”

来源:光明网2021-04-23 09:4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4月的陕北,空气中还带着凉意。天刚蒙蒙亮,宜川专业造林队队长王小红和他的队员们,和往常一样吃完一大碗碱水面,就带上工具出发去种树了。

8支造林队 400万棵树 走进黄河边的“悬崖种树人”

图注:“碱水面”是造林队最具地方特色的简易早餐

  每年的四五月份,是陕北种树的最佳季节。延安市宜川县境内,黄河峡谷中地形最陡峭的悬崖,就是王小红他们负责的造林地块。最近他们要在悬崖边种下的,是3月份全国网友通过低碳生活积累“绿色能量”,在蚂蚁森林里“浇水”形成的“保护黄河幸福林”。

  迎着朝阳,车辆行驶在崎岖的盘山道上。峡谷中传来黄河的低吼,不远处就是著名的“壶口瀑布”。之所以要在这个区域花大气力种树,就是为了涵养水土,防止两岸的黄土丘壑泥沙俱下,缓解黄河的泥沙淤积。王小红和队友们看似枯燥的工作,在这里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8支造林队 400万棵树 走进黄河边的“悬崖种树人”

图注:王小红(中)和年轻队员讨论种植方案

  山势陡峭、土层浅薄、土壤贫瘠,且常年风力较大,绝大部分区域都属于石质山地……造林难度、后期管护都十分困难。但,宜川县还是下决心要啃下这块生态治理的“硬骨头”。

  前些年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当地人种植庄稼收成不好,大部分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剩下的都是中老年人。然而“悬崖造林”的难度非常大,造林队只能从当地召集相对年轻,且爬山比较熟练的汉子。“选出来的人,都得具备丰富的石质山区的生存经验”,王小红介绍说。从2012年开始,宜川县陆续培养了8支专业造林队,王小红带领的是其中“最年轻”的一支,年龄大多在50岁左右。

  王小红对这支“悬崖造林队”情感非常深厚。一开始大家都不愿意来,或者来了时间不长就走了。留下来的,首先是认可这份工作的意义,造林确实能为社会带来价值;另一方面,队员们在这种环境里建立的个人情感,特别是与王小红的兄弟情让大家不想离开。比较重要的一点是,造林队的工作能够给队员带来在当地不错的收入,不用背井离乡。因此,这些年造林队多了一些年轻人。

  在悬崖边种树是一项有挑战的工作,但王小红和他的队员已经驾轻就熟。悬崖种树需要挂着绳索用双脚紧紧扒住地面,垂直高度有3、400米,上去之后根本不敢往脚底下看。

8支造林队 400万棵树 走进黄河边的“悬崖种树人”

图注:悬崖就是王小红栽种绿色的地方

  悬崖上大部分为石质山地,没有适合种树的土壤,造林队便开发出被称为“石坑客土大苗”的造林技术:一锤一锤“就地取材”,把大石块敲碎,围成“石围子”后靠人工一点点把土背到坑里,再回填起来种树。一般人认为没法到的地方,他们就用绳子把人吊在悬崖峭壁,然后再挖坑、填土、栽树,画面之惊险,堪比电影里“吊威亚”。

8支造林队 400万棵树 走进黄河边的“悬崖种树人”

图注:王小红正在砸石块就地取材

  造林队员对于在悬崖种树有特殊的情感。王小红“嗔怪”一位年纪最小的队员郝磊,有个“不太好”的习惯:每到一处危险的地方,或者地形特殊的地方,郝磊总想种植一棵纪念树,一是好找,能记得住,也不容易被破坏,这就是他的念想。

  王小红也劝过他不要冒险,因为地形限制有些地方根本种不下。可郝磊就是想各种办法要种,这也是他的特长。陕北汉子的憨厚和执拗,在这一刻体现得淋漓尽致。造林队员私底下也会比拼,谁种的树位置最刁钻、最难种。还有个别年轻队员,胆大爱冒险。经常不配备安全措施就去悬崖边种树,这让王小红比较头疼,经常要进行安全提醒和教育。“好在没有发生过危险,这样的队员要经常盯住。”

8支造林队 400万棵树 走进黄河边的“悬崖种树人”

图注:峭壁行走是队员们必备的“造林基本功”

  过去十几年来,王小红和他的造林队在悬崖边一共种下400多万棵树,在全县造林人的共同努力下,宜川县完成石坑造林25000亩,全县治理荒山面积40多万亩,壶口瀑布周围林木覆盖率达到80%。宜川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气候条件明显好转,全县年无霜期延长,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明显提升。好生态也带来了好口碑,借助壶口的区位优势,乡村旅游和乡村产业发展旺盛,成为网红旅游打卡景点,带动了全县经济的增长。

  据统计,目前蚂蚁森林93%的造林面积分布在甘肃、内蒙古、青海等沿黄河省份。今年春天,蚂蚁森林又来到宜川县的黄河边,首次“种”到了延黄大省陕西,造林地块正是王小红和队友们“常年奋战”的黄河悬崖边。蚂蚁森林的王小颖(花名“仲庶“)为了勘探种植地块,两个月往返杭州和宜川6次之多。他在王小红的引导下爬悬崖、登高坡,与造林队的兄弟们同吃同住,迎着朝阳去种树。

  “真是缘分,我们俩的名字就一字之差!”,生长在江南却也晒得黝黑的王小颖,站在王小红身边笑称他俩是“异父异母的亲兄弟”。两个千里之外的“种树人”,一个在黄河峡谷里奔忙,另一个却在想尽办法,发挥互联网聚合公众的力量,带动更多人参与种树。出于对同一片绿色事业的热忱,这对此前未曾谋,面却同在默默保护黄河的种树人,成了一见如故的“种树兄弟”。

8支造林队 400万棵树 走进黄河边的“悬崖种树人”

图注:王小颖(右)向王小红请教种植技术

  从4月份开始,王小红和他的造林队将种下蚂蚁森林的6万多棵侧柏,种植面积约850亩,一直到6月份能把这些侧柏种完。对于蚂蚁森林里的“手机种树”,五十多岁的王小红一开始感觉是陌生的。

  以前在休息时间,队里也会有稍微年轻的队友玩蚂蚁森林,王小红常常只是在旁边看看,觉得挺新鲜。但当蚂蚁森林真的来到他身边,王小红觉得肩膀上的使命感更重了:种下的每棵树背后,都是一份来自全国网友对母亲河的热爱。

  从前都是和队友们一块种树,兄弟几人在陡峭的山崖上互相扶持。今年春天,全国网友都参与到保护黄河生态的行动中来,“这下觉得在山上种树就不孤单了”,王小红说。(李记)

[ 责编:赵艳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江苏无锡:一把二胡奏响富民曲

  • 贵州:观百里杜鹃花海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走近一看,“小房子”好像挺简单——灰顶是覆盖的太阳能板,蓝色外壳下的两条履带,恰好跨在两道茶垄上。
2023-03-29 09:18
安市白甸镇瓦甸小学学生在科技社团活动中体验操控机器人。
2023-03-29 10:59
重点加强教师配备、实验室建设、实验员配备、课时总量和结构、教学方式、实验教学等科学教育条件和活动的监测。
2023-03-29 10:59
利用纳米技术控制日常环境温度的多功能“相变油墨”是一种概念验证,可以层压、喷涂或添加到油漆和建筑材料中。
2023-03-29 09:24
该团队开发了一种只有邮票大小的可穿戴超声贴片设备,可以24小时对心脏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即便剧烈运动时也不妨碍其正常工作。
2023-03-29 09:40
总的来说,他们发现了强有力的证据,表明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会降低人体对疫苗的免疫反应。
2023-03-29 09:38
当微塑料在海鸟的肠道中大量存在时,干燥棒杆菌这样的有害细菌似乎会茁壮成长。对人类来说,干燥棒杆菌可致人罹患心脏炎症、脑脓肿和感染。
2023-03-29 09:25
《规划》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实践,为数字中国建设锚定了新时期发展方位,为加快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谋划了战略路径。
2023-03-28 04:30
创新型人才起步在大学,奠基在大学,大学教育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根铸魂、启智储能。
2023-03-28 04:40
建设数字中国,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一环。适应科技发展趋势、以数字化促进发展水平提升是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
2023-03-28 04:30
此次,科研团队对我国西北地区约1.7亿年前的一种侏罗纪远古植物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
2023-03-28 03:40
解伟介绍,该研究基于“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的原则,开发大型农业生产布局优化模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多个维度开展单目标或多目标优化。
2023-03-28 03:40
在全人工繁殖、实验室环境仿自然繁殖的成功突破基础上,积极探索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开展相关试验活动。
2023-03-28 09:06
他们深爱着这一切。记者采访时,看到考古队员们喜欢放置各种水下设备当作纪念品。即使在北京办公室的咖啡机旁,也要放一个考古船的模型。倒一杯水的时间,思绪便能回到那些水底的高光时刻。
2023-03-28 04:40
细胞可以通过命运决定过程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并完善自身功能。
2023-03-27 10:41
地球的历史,浓缩在自然博物馆中。
2023-03-27 10:06
近日,一蛙类新物种在浙江省舟山群岛被发现,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园庭教授研究团队历时十年开展的两栖动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3-03-27 10:03
芯片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芯片速度的提升得益于晶体管的微缩,然而当前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逐渐接近其本征物理极限。
2023-03-27 10:02
实用的知识技能、良好的实践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社区科普大学的教室。
2023-03-27 10:00
2023 年 3 月 26 日,“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 CCTV-1 播出,现场揭晓 2022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学辟谣榜。
2023-03-26 17: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