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果腹温饱到遍布全球 “中国厨师之乡”的蝶变路
首页> 经济频道> 产经 > 正文

从果腹温饱到遍布全球 “中国厨师之乡”的蝶变路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1-02-20 17:2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从果腹温饱到遍布全球“中国厨师之乡”的蝶变路

  长垣某饭店“热火朝天”的后厨。 李明明 摄

  (新春走基层)从果腹温饱到遍布全球 “中国厨师之乡”的蝶变路

  中新网新乡2月20日电 题:从果腹温饱到遍布全球“中国厨师之乡”的蝶变路

  作者 李明明

  “我们平时也是这样下馆子。”赵先生介绍说,春节期间更是多次带着家人前往当地餐馆就餐。

  赵先生所在的河南省长垣市是“中国厨师之乡”,当地90%的男人都会做饭。令人不解的是,当地人却很少做饭,下馆子却成为当地人的首选。

  在赵先生看来,最主要原因是长垣大大小小的饭店遍布大街小巷,不仅美食多,会做美食的厨师更多。

  那么,长垣为何会拥有如此多厨师?对此,记者在当地进行了走访。

  正在烹饪的厨师们 李明明 摄

  从果腹温饱到传承发扬

  “过去,长垣人扎堆当厨师是因为能吃饱饭。”已是73岁高龄的长垣市烹饪协会会长江榜成接受采访时表示,如今,长垣厨师多是为了让豫菜、长垣菜更好地传承发扬下去。

  江榜成介绍说,最初学厨师的人多是因为出门在外,当厨师基本都能吃饱饭。后来因长垣地处中原,不依山也不傍水,更没有矿产资源,当厨师的人越来越多,为更好地促进发展厨师行业。

  1999年12月,长垣市烹饪协会成立。有了烹饪协会,当地厨师更加团结。

  江榜成介绍说,后来长垣籍厨师通过“传帮带”逐渐有了规模,有了名气,也有了专业的“烹饪学校”。

  “既能为长垣厨师打名声,还能带动很多就业岗位啊。”冯建忠说。

  “现在烹饪学校已经有几千人了,是一所大专院校。下一步,我们还将申报本科。”江榜成介绍说,“协会里许多有名的大师繁忙之余会主动带学生,都是为了将豫菜、长垣菜更好地发扬传承。”

  即将出锅的美食 李明明 摄

  从外出务工到创业创品牌

  过去,长垣厨师大多外出务工,现如今,返乡创业的明显增多。

  “不论是在河南省内,还是长垣本地,回来创业的厨师多了起来。”这在长垣市烹饪协会秘书长崔国庆看来,返乡创业的明显增多最主要原因是家门口也能挣钱。

  “学了一圈‘手艺’,总想带回来让亲朋好友尝尝。”长垣市返乡创业的厨师李钊介绍,他曾先后在河北、广东、北京等地做过十几年厨师,2019年底回到了长垣,开了一家小馆子。

  李钊说:“这个春节假期每餐我能做一百多盘菜,全家上阵,员工费用也省了,为创业开了个好头。”

  或许,厨师对于多数人来说只是一个职业,但对于长垣的厨师来说,更多的是愿意先做厨师再开饭店,建立自己的餐饮品牌。

  “满天星”餐饮创始人冯建忠便是其中一位。从最初做学徒、主厨、开饭店,到如今形成连锁餐饮企业。冯建忠说,作为土生土长的长垣人,他从小便深受厨师行业的影响。

  “长垣本地人都很会吃,如果味道不好,可能很快就会关门了。”冯建忠说,“必须越做越好,留住食客们的‘味蕾’。”

  除冯建忠创立的餐饮品牌之外,长垣籍厨师变老板“走出去”的品牌还有像“阿五黄河大鲤鱼”、“二合馆”等许多餐饮企业。

  厨师正在将刚出锅的菜肴进行装盘 李明明 摄

  从“包罗万象”到遍布全球

  长垣自古就有尚厨之风,以厨师众多、技艺精湛闻名。截至目前,这里厨师从业者有3万多人,其中中国烹饪大师104名,遍布全球46个国家和地区。

  为何豫菜能广受海内外美食爱好者好评?

  江榜成认为,虽然长垣厨师遍布天下,但他们却精专于学习五湖四海的厨艺,所以豫菜口味适中,五味调和,似乎“包罗万象”。

  “因江浙一带更喜甜、云贵川更喜辣等,久而久之,豫菜就逐渐成为贯通全国的主要菜系之一。”江榜成说,长垣厨师多,但要留住食客“味蕾”,将“中国美食”走出国门,还需经常对外交流,促相互学习。

  现如今,长垣美食除了“包罗万象”的融合,还有“由内至外”的发展。

  “2017年,我们去法国调研过,他们当年也回访了我们一次。”江榜成说,烹饪协会曾多次组织长垣籍的厨师前往过美国、新西兰、日本等多个国家,进行美食方面的学习交流。(完)

[ 责编:陶媛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江苏无锡:一把二胡奏响富民曲

  • 贵州:观百里杜鹃花海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走近一看,“小房子”好像挺简单——灰顶是覆盖的太阳能板,蓝色外壳下的两条履带,恰好跨在两道茶垄上。
2023-03-29 09:18
安市白甸镇瓦甸小学学生在科技社团活动中体验操控机器人。
2023-03-29 10:59
重点加强教师配备、实验室建设、实验员配备、课时总量和结构、教学方式、实验教学等科学教育条件和活动的监测。
2023-03-29 10:59
利用纳米技术控制日常环境温度的多功能“相变油墨”是一种概念验证,可以层压、喷涂或添加到油漆和建筑材料中。
2023-03-29 09:24
该团队开发了一种只有邮票大小的可穿戴超声贴片设备,可以24小时对心脏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即便剧烈运动时也不妨碍其正常工作。
2023-03-29 09:40
总的来说,他们发现了强有力的证据,表明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会降低人体对疫苗的免疫反应。
2023-03-29 09:38
当微塑料在海鸟的肠道中大量存在时,干燥棒杆菌这样的有害细菌似乎会茁壮成长。对人类来说,干燥棒杆菌可致人罹患心脏炎症、脑脓肿和感染。
2023-03-29 09:25
《规划》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实践,为数字中国建设锚定了新时期发展方位,为加快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谋划了战略路径。
2023-03-28 04:30
创新型人才起步在大学,奠基在大学,大学教育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根铸魂、启智储能。
2023-03-28 04:40
建设数字中国,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一环。适应科技发展趋势、以数字化促进发展水平提升是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
2023-03-28 04:30
此次,科研团队对我国西北地区约1.7亿年前的一种侏罗纪远古植物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
2023-03-28 03:40
解伟介绍,该研究基于“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的原则,开发大型农业生产布局优化模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多个维度开展单目标或多目标优化。
2023-03-28 03:40
在全人工繁殖、实验室环境仿自然繁殖的成功突破基础上,积极探索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开展相关试验活动。
2023-03-28 09:06
他们深爱着这一切。记者采访时,看到考古队员们喜欢放置各种水下设备当作纪念品。即使在北京办公室的咖啡机旁,也要放一个考古船的模型。倒一杯水的时间,思绪便能回到那些水底的高光时刻。
2023-03-28 04:40
细胞可以通过命运决定过程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并完善自身功能。
2023-03-27 10:41
地球的历史,浓缩在自然博物馆中。
2023-03-27 10:06
近日,一蛙类新物种在浙江省舟山群岛被发现,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园庭教授研究团队历时十年开展的两栖动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3-03-27 10:03
芯片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芯片速度的提升得益于晶体管的微缩,然而当前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逐渐接近其本征物理极限。
2023-03-27 10:02
实用的知识技能、良好的实践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社区科普大学的教室。
2023-03-27 10:00
2023 年 3 月 26 日,“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 CCTV-1 播出,现场揭晓 2022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学辟谣榜。
2023-03-26 17: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