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凝心聚力建设高水平健康之城“厦门样本”
首页> 经济频道> 产经 > 正文

凝心聚力建设高水平健康之城“厦门样本”

来源:中国商报/中国商网2021-02-02 16:5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厦门报道(颜祥子 记者 胡德锌钟瑜)1月18日,在厦门市第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21年大力建设高水平健康之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已经擘画了大健康发展的清晰蓝图,厦门乘势而上为健康之城建设谋棋定子。早在2019年,该任务作为重大的民心工程被提上城市发展重要日程。

  一年多来,健康之城建设弯弓满弦。厦门有的放矢补齐医疗卫生短板,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可供借鉴的“厦门样本”从而诞生。一组数据见证着建设成效,同时也为高水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2020年11月,厦门人口主要健康评价指标连续14年保持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较好水平,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26.4%,多项健康指标都取得了显著提高。

  高位嫁接:构建高效卫生服务体系

  在健康之城建设道路上,厦门面临着优质医疗资源总量小、高水平医疗机构少且分布不均的发展瓶颈,只有持续构建优质高效卫生服务体系,才能推动医疗水平高质量发展。

  为深入了解健康之城建设的方向,中国商报记者专访了厦门市卫健委主任姚冠华,他介绍,厦门采取“市校合作、高位嫁接”的方式与国内知名高校合作共建高水平医院——复旦儿科厦门医院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厦门医院等。其中,2020年10月22日正式挂牌的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入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首批试点,采取“同质化”管理的方式,形成区域辐射带动和引领示范,提升区域内重点病种诊疗能力。

  同时,厦门的开放包容使得医疗资源配置也相当多元化,除政府的投入外,还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国企建发集团建设的弘爱医院、台企台塑集团建设的长庚医院,于医院运营管理中融合企业先进经验。

  如今,在岛内优质医疗水平跨越式提升的基础上,及时响应医疗资源跨岛平衡发展的呼声。马銮湾医院、环东海域医院、川大华西厦门医院等岛外重点医院项目的推进顺利为岛外新城建设添火加薪。

  值得期许的是,2022年在集美新城将启用的川大华西厦门医院是依靠医科合作并进模式,打造的一所具有国家级水平的重症疑难病救治中心。“这是从岛外医疗资源增数量、提质量两手发力,推进了‘岛内外一体化’进程。”姚冠华补充道。

  探索医疗水平高质量快速发展之路,厦门有效减少了患者远赴外地求医的比例,减轻了患者求医的负担,走出了一条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的新路子。循着新路,柔性人才引进和打造“名医工作室”为健康之城建设提供了源头活水,厦门通过名医“传、帮、带”推动专科专病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37家“名医工作室”。

  同时,“名医”、“名院”建设也深入中医药事业中,目前共开展5批中青年中医后备人才培养项目和4批市级中医专家基层师带徒项目。厦门贯彻落实此前国家以及福建省发布的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意见及措施,在刚出台的厦门“十四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发展中医药事业。可见,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践,厦门将中华文明的瑰宝融合到医疗发展中,惠及全市人民。

  深化医改:从分级诊疗切入带动改革

  作为医改首批试点城市,厦门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以慢病分级诊疗为切入点,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积极探索发展“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的新模式。

  厦门经过多年摸索发现分级诊疗是牵动公立医院改革“牛鼻子”。自2014年起从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入手,创新以大医院专科医师、基层全科医师和健康管理师组合“三师共管”分级诊疗模式。该模式由基层全科医生开展慢性病早期筛查,帮助患者转上级医院治疗后,再转回社区健康管理或康复,并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制定出院后的康复计划与日常健康管理,健康管理师在其中起到有效管理和提供医疗咨询服务的作用。这作为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模式,建立了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与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互联互通机制,完成了上下联动及转诊服务。

  “通过分级诊疗把能在社区看的病在社区给看了,打破了老百姓对社区医院不信任的藩篱,像我同事有高血压的,日常的续药、取药都在社区进行。这不仅缓解大医院压力,患者还能就近获得医疗服务。”姚冠华告诉记者。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该模式走进千家万户。以家庭医生作为签约服务与管理的核心主体,签约居民可享受个性化健康管理、优先预约大医院专家门诊、日常随访、慢病精细化管理等各项“多快好省”品牌服务。由家庭到社区再到医院,形成了一张巨大的健康网兜住了老百姓的幸福,助力健康之城建设。

  截至目前,全市签约服务84.62万人,签约覆盖率32.41%;重点人群中65岁以上老年人签约服务16.6万人,签约率71.45%,签约居民对签约机构的综合满意度达95.94%。

  信息互联:构筑便民服务之基

  以分级诊疗和家医签约为主“厦门模式”走在全国医疗改革的前列,而信息标准化与互联互通建设支撑着其中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在厦门一张电子健康卡全市医院可以共用,这在全国少有。”姚冠华说,厦门建立了市民健康信息系统,为全市95%以上的居民建立了全方位、全周期的终身电子健康档案,实现了医疗卫生资源的互联互通和患者就诊信息的区域共享,并建设全市统一挂号预约平台、引入了多种支付渠道。目前,每月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共享300万人次以上。

  健全的信息系统在便民服务方面持续发挥效用,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智能管理系统——厦门i健康平台上,签约居民在线可以享受到健康咨询、预约转诊、慢性病随访、慢病长处方在线续方等服务。2021年,厦门将全面应用“智慧药房”,通过患者对应的家庭医生在线上开具处方后,全天24小时可到社区药房自助取药,而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或有需要人士可享受社区人员或物流送药上门服务。

  为应对疫情,厦门建设了新冠监测溯源系统,借助大数据技术回溯患者交通轨迹和社会关系,流调快人一步。在有关机构利用大数据对全国重点城市疫情防控能力进行综合评估中,厦门在33个直辖市、省会及计划单列市中位列榜首,这套系统受到国家部委和国内业内同行的充分肯定。

  随着疫情步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厦门作为全国出入境第三口岸城市,防疫工作扎实推进,在全国率先实行隔离医学观察“14+7”、4次核酸及3次血清总抗体检测;对于外地入厦的人士同样实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在隔离后返厦人员中筛查出14例返阳病例。

  姚冠华说,“新的一年,厦门会不断提升疾控机构能力,加强疾控队伍建设。”春运将近,疫情防控面临更复杂的挑战,厦门将继续执行防疫相关部署,守护市民健康安全。

  “高位嫁接、深化医改、信息互联”的一系列举措是厦门持续推动“健康之城”建设的法宝。建设高水平健康之城,厦门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这是一个动态建设的工程,需要全社会凝心聚力广泛参与。如今,厦门上下凝心聚力应时代、谋建设、促发展,一座高水平的健康之城正蓄势崛起。

[ 责编:赵艳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江苏无锡:一把二胡奏响富民曲

  • 贵州:观百里杜鹃花海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走近一看,“小房子”好像挺简单——灰顶是覆盖的太阳能板,蓝色外壳下的两条履带,恰好跨在两道茶垄上。
2023-03-29 09:18
安市白甸镇瓦甸小学学生在科技社团活动中体验操控机器人。
2023-03-29 10:59
重点加强教师配备、实验室建设、实验员配备、课时总量和结构、教学方式、实验教学等科学教育条件和活动的监测。
2023-03-29 10:59
利用纳米技术控制日常环境温度的多功能“相变油墨”是一种概念验证,可以层压、喷涂或添加到油漆和建筑材料中。
2023-03-29 09:24
该团队开发了一种只有邮票大小的可穿戴超声贴片设备,可以24小时对心脏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即便剧烈运动时也不妨碍其正常工作。
2023-03-29 09:40
总的来说,他们发现了强有力的证据,表明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会降低人体对疫苗的免疫反应。
2023-03-29 09:38
当微塑料在海鸟的肠道中大量存在时,干燥棒杆菌这样的有害细菌似乎会茁壮成长。对人类来说,干燥棒杆菌可致人罹患心脏炎症、脑脓肿和感染。
2023-03-29 09:25
《规划》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实践,为数字中国建设锚定了新时期发展方位,为加快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谋划了战略路径。
2023-03-28 04:30
创新型人才起步在大学,奠基在大学,大学教育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根铸魂、启智储能。
2023-03-28 04:40
建设数字中国,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一环。适应科技发展趋势、以数字化促进发展水平提升是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
2023-03-28 04:30
此次,科研团队对我国西北地区约1.7亿年前的一种侏罗纪远古植物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
2023-03-28 03:40
解伟介绍,该研究基于“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的原则,开发大型农业生产布局优化模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多个维度开展单目标或多目标优化。
2023-03-28 03:40
在全人工繁殖、实验室环境仿自然繁殖的成功突破基础上,积极探索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开展相关试验活动。
2023-03-28 09:06
他们深爱着这一切。记者采访时,看到考古队员们喜欢放置各种水下设备当作纪念品。即使在北京办公室的咖啡机旁,也要放一个考古船的模型。倒一杯水的时间,思绪便能回到那些水底的高光时刻。
2023-03-28 04:40
细胞可以通过命运决定过程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并完善自身功能。
2023-03-27 10:41
地球的历史,浓缩在自然博物馆中。
2023-03-27 10:06
近日,一蛙类新物种在浙江省舟山群岛被发现,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园庭教授研究团队历时十年开展的两栖动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3-03-27 10:03
芯片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芯片速度的提升得益于晶体管的微缩,然而当前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逐渐接近其本征物理极限。
2023-03-27 10:02
实用的知识技能、良好的实践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社区科普大学的教室。
2023-03-27 10:00
2023 年 3 月 26 日,“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 CCTV-1 播出,现场揭晓 2022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学辟谣榜。
2023-03-26 17:17
加载更多